“姐姐,這是什麼花啊!”弟弟牽著我的手,眼睛還盯著身邊的牡丹問道。
“這是牡丹”
“牡丹是什麼花?”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哦哦,”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嗯嗯”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豔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還有好多呢,一下子和你說不清,回去我找本書慢慢說給你聽。”
“姐姐,你懂得好多啊,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姐姐看書啊!”說完我就後悔了,我這個年紀那裏可能看書,而且字也認不全啊,還記得那時候我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了什麼,大、小、口、田什麼的一些非常簡單的字,看書太荒謬了。
“哇塞,你能看書?你認識字?”果然,聽見我說能看書,小兵小鵬還有靜姐他們瞪大眼睛像看怪獸一樣的看著我。
“嗯哼,當然,幼兒園老師有教識字啊!”
“那也教的不多吧”靜姐是上過幼兒園的。這事瞞不了她,小兵和小鵬就沒上過了,小兵基本都是奶奶帶的,小鵬在鄉下,在這個年代,鄉下根本沒意識把孩子送幼兒園,而我呢,因為媽媽要賺錢,兩歲的時候我就被送進幼兒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