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2002年8月,王瑛在新立鄉調研時,得知村民耿福壽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耿燕因家庭困難而輟學。於是,步行十多公裏山路趕到耿家,當即從身上掏出400元錢給耿燕,動情地對耿燕說:“孩子,從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幹女兒,有困難隻管給媽媽說,我一定幫你把書讀下去!”從那以後,每到開學,王瑛就親自或托人將學費和衣物送到耿燕家裏。在王書記的幫助下,現在耿燕已經大學畢業,並參加了工作。
讓王瑛引以為豪的是兒子張然。兒子上六年級時,她調到南江工作,很少有時間過問兒子的學習和生活,甚至連生日也很少給他過。張然12歲生日那天,正好是個周末,王瑛趕回家,給兒子買了生日蛋糕,並親自下廚給兒子做飯。飯菜剛剛端到桌上,南江打來電話,說有緊急公務要她回去處理。她給兒子說聲對不起,帶著一顆愧疚的心走了。
兒子一天天長大了,很懂事,也很努力,順利地讀完中學,又如願以償地考上大學。在大學就讀時,她每月給兒子500元生活費。後來,兒子因成績優秀被學校作為交流生送到國外就讀。臨行前,她給兒子帶了一把菜刀,一把理發剪子,告訴兒子要學會自己做飯,學會自己理發,在生活上要節儉,不要依靠家庭,爸爸媽媽拿不出那麼多錢供你留學。
王瑛的工資卡上每月隻有1680元的工資,看上去不多,可在當地也算是“高薪”了。1680元工資,供兩個大學生就用去了一大半,剩下的還要養三個老人,三個病人,還有人情禮節,油鹽醬醋,哪裏都需要錢啊!就算王瑛是一塊愛心做成的大蛋糕,這麼多人分而食之,那愛心也不夠分割啊!
王瑛還有其他來錢之道嗎?她身後留下的一張借據給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回答。
這張借據至今還保存在燕山鄉黨委書記陳和傑手裏,借款金額是8萬元。
陳和傑回憶說:兩年前,王書記到我們鄉裏來檢查工作,臨走時悄悄地對我說,陳書記,你能幫我一個忙嗎?我說沒問題。她接著說,我想在你們鄉信用社貸一筆款,補貼家用,本和息都算我的,隻是要借你的名義。我當時很納悶,王書記家裏真的有這麼困難嗎?居然到了靠貸款過日子的地步?既然要貸款,為什麼還要假借別人的名義?我決不懷疑王書記的人格信譽,這裏麵肯定有難言之隱。後來得知,幾年前,王書記以自己的名義幫貸過一次款,這筆款至今沒有還清。銀行有規定,貸款人在沒有還清上一次貸款的情況下,不允許再貸款。我問王書記,你貸款急用嗎?她說急。我說信用社貸款利息太高,如果是個人急用,我個人先借給你,就不用貸款了。王書記連連說不用,最後和我達成共識,以我的名義貸款,她做擔保,然後由她給我寫一張借據。王書記笑著對我說,這叫假公濟私也好,叫公事公辦也好,都是它了,謝謝你解了我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