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雲華和劉好好的周先生,是京大的老教授周凱,他是真正世家出身的公子哥兒,雖然顯然早已經家世沒落了,但在很多方麵依舊保留著年輕的愛好,比如聽戲、造園,劉好好當年在京大的時候就常常看到老先生身著長衫搖著折扇搖頭晃腦地自娛自樂,雖然上了年紀卻十分倜儻儒雅。
他和楊平、蘇弘毅都是好友,自然和劉好好也熟,那次考察團的專家中就有他,就是他大力呼籲要把張家花園和古街保留下來,回到京城後也一直關心著張家花園的現狀。
知道劉好好下定決心重修張家花園,歡喜得不行,癡迷園林的他,甚至不用劉好好來邀請,就主動請纓,免費幫助修葺張家花園。
劉好好和桑雲華登門之後,他竟然十分堅決地推辭了她們開出的報酬,“我一個老頭子要那麼多錢做什麼?你們管吃管住報銷車費就行了,學校給我發了工資,家裏人口又少,養家糊口足夠了,給那麼多錢做什麼?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累贅。”
“周老師,現在都是市場經濟了,談錢是應該的,何況這些報酬也是您應得的……”
“錢,我是不要的,但是話在前頭,修葺重建張家花園要花費的錢可不是數字,你們既然要修,可不能克扣材料,扭扭捏捏的,這樣吧,你們把給我的工錢拿去買材料貼補建園,一定要保證修葺的質量,要修咱們就得把院子修得漂漂亮亮的,別讓後人罵我們幹活幹一半。”周凱堅決不肯收錢。
這已經不是劉好好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了,京大的這些年邁的大師們,都當得上大師兩個字,她三兩頭地將他們請到南省去幫忙,每一次他們都欣然前往,做事極為認真,卻不肯要任何報酬,有的時候推卻不過,當麵收了下來,轉身又捐了出去。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止是學問,還是人品。
劉好好把京大當成了自己的根,每次回來都能從他們的身上汲取到養分。
周凱癡迷於園林建築,心裏記掛著張家花園的事,拿著資料圖恨不得立刻就飛去Q市,聽劉好好想要請文庭去Q市,以為是要讓他去修花園,有些不明所以,“他已經是半個外國人了,不會修園林的。”
“我們是想請他過去給我們設計酒店和別墅群的。”
周凱更意外了,“你們的手筆很大啊,他現在在給京城的一家酒店做設計,設計費非常高,你們Q市這樣的城市能請得起他?”
“盡力而為吧。”
劉好好的手頭很緊,那麼大的一個城市,處處都要花錢,財政收入又不高,現在不僅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還是賒賬過日子,但是再難,她也要咬緊牙關把事情做好。
不過請文庭去給金湖設計酒店和別墅,這設計費還真不是他們出的,而是蘇氏集團買的單,蘇氏在金湖拿了一塊地建度假酒店,這設計費自然是該他們出,而劉好好給京大這些大師們準備的別墅的設計費也由蘇氏作為回報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