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1)
黃董良馮睿王金安劉中文
摘要:本文回顧了我院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曆程,指出我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和人人成功觀,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確立特色人才培養目標,製定塑造特色的差異化培養策略;強化應用能力培養,構建“目標-能力-課程”關係清晰的課程體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重點破解實踐教學難題,探討了“課程、實習、競賽、科研、講座、社團、社會活動”七平台協同培養應用型特色人才的方案。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教育質量觀差異化策略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為標誌,我國開始了新一輪全麵的教育改革。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提出本科教育要加大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因校製宜,因材施教,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使各類型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鼓勵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長,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構築核心競爭力。
我院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體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麵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社會需求量大、就業麵廣的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以新機製和新模式辦學的獨立學院,處於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激烈的競爭環境,在新一輪的國家教育改革大潮中迎來了戰略發展機遇。如何強化特色,追求實效,促進教學和諧,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和社會建設,是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院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曆程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特征,並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以及課程體係、教學運行機製、質量評價方式等要素。學院於1999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組建為二級民辦學院,於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被確認為獨立學院。學院成立後,經曆了三個階段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第一階段:“2+2”人才培養模式
從1999年至2003年,學院招收的學生以“2+2”模式培養,第一年實行公共大平台教學,一年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分別進入校本部若幹個辦學實力強、就業去向最受社會歡迎的專業學習。由校本部統一組織教學工作,東方學院負責一、二年級的學生管理,三年級以後由校本部各二級學院管理,執行校本部對應專業的培養方案,學生畢業時頒發校本部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招生人數從1999級的300人發展到2003級的1300餘人。這個階段的人才培養特點是,按照校本部統一的本科規格培養,畢業時達到校本部的本科專業要求。客觀地說,這個階段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與當時的辦學條件與辦學要求相適應的,也是“二級民辦學院”體製的框架下必須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第二階段:複製校本部人才培養模式
從2004級開始,按照教育部《關於規範並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製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幹意見》(教發〔2003〕8號)的要求,東方學院逐步組建了12個教學係部,獨立招生、獨立管理學生、並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與管理、獨立頒發畢業證書。2004、2005級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在人才培養上,基本複製校本部的培養方案,按照“應用型、複合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東方學院學生群體逐漸顯現出與校本部學生明顯不同的特點,逐漸顯現出與校本部既定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不適應的狀況,反映在育人過程的現象就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種種困難並難以解決後,漸漸出現情緒失落、再發展為挫折感、最後選擇逃避或放棄,個別學生則選擇為對抗。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要求越來越難以得到回應,教學與管理效果不理想。
(三)第三階段:重構東方學院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破解在人才培養中遇到的種種難題,經過認真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多次到省內外高校調研,反複研究學院麵臨的各種情況,學院認為,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問題,這是不可能在校本部既定的培養模式上進行簡單的修改所能解決的,要在人才培養上取得突破必須按照高等教育規律從根本上尋求解決方案。自2006年起,在學院辦學體製轉換的進程中,啟動了自上而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確定了以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突破口,通過3~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建立與學院辦學定位、社會需求、學生發展意向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至2010年基本形成“兩課堂、七平台、實踐持續、專業複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條特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兩課堂”是指運用學分製規範與靈活的管理特點統籌第一、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活動;“七平台”是指學院為強化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建設“課程、實習、競賽、科研、講座、社團、社會活動”等七大平台;“實踐持續”是指持續4年,在“公共實踐、學科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4個不同層次,以“課程實踐、實習與實訓、調查與論文、課外實踐”等4類不同的環節開展實踐教學;“專業複合”是指以學院經濟與管理優勢學科專業為基礎,在學科課程複合、專業方向複合、專業複合等多個層麵上,致力於為學生構建複合知識結構,以滿足畢業生就業單位對應用複合型經管人才的需要。
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頂層設計的完成僅僅是實現特色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各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還需要落實到課程體係設置、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完善考核評價機製和優化教學運行管理等具體的環節中,因此,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創新管理機製,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優化,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麵提升。
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進一步明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十一條要求:“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序列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其必然的使命,而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則是不同高等學校需要根據各自辦學條件認真研究的問題。
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等教育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支持。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後出現的一種新的高等教育類型,可以是多科性或單科性的,以學習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為主,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務能力)。我院歸屬於這種類型。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麵向現代社會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
教學改革就是要探索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合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教育規律,從而使教育教學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人才培養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麵發展。培養方案要突出應用型、實踐性,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教,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在主動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服務地方社會建設中,構建應用型特色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樹立多樣化人才觀
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現代社會是高度專業化的社會,每個行業和部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因此,人才類型是多樣的、人才層次是多樣的、成才方式也是多樣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