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此打開的《打造藍色》一書,是法國劇作家讓-保羅·溫澤爾的作品,由寧春翻譯。您將走進兩個法國退休工人安德烈和綠西的私密空間:聽他們說話、跟蹤他們的視線,發現他們的無奈、煩惱和焦慮。您會問:除了那長此以往生活在一起的習慣,還有什麼能將這兩個人繼續拴在一起呢?您會抱有一絲的同情,而這同情將會變為柔情,因為安德烈和綠西在一個已經不屬於他們的世界裏維係著生存,而這世界或許從來就不曾屬於他們。他們最後的救贖是夢想;然而,對於夢想,我們有義務付之與柔情。
讓-保羅·溫澤爾,作為法國當今最著名的劇作家之一,其筆下既有最實在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熨鬥壞了和酸奶過期的細節;又隱含著深刻的形而上學,布滿尼采思想的烙印,即超越人類和永恒回歸的主題。
每個人都會在這個劇本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提出一些貫穿我們時代的問題:在我們這個消費的社會裏,人的位置在哪裏?如何“打造藍色”呢?
這種表達方式來自井下作業的工人,他們所謂的“打造藍色”就意味著重返地麵、回歸自由。而安德烈和綠西,這兩個主角將在整個劇情發展的過程中打造其自由的藍色。解讀這個劇本,既像是欣賞一幅時代的特寫肖像,又像是翻閱一篇哲理童話小說。他們的對白充滿了童真、幽默的詩情畫意,比如安德烈整天盯著電視機打發時間,始終沉浸在科幻電影和紀錄片的世界裏:“我看著地球的誕生就睡著了……好在我事先錄上了”。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天平也很有趣,相比安德烈野性瘋狂的一麵,綠西卻盡力腳踏實地,把握日常:“安德烈:宇宙大而無邊。綠西:明天我做魚。”讓-保羅·溫澤爾為一個平凡無奇的世界奏響了華麗的樂曲。
我們是否因此而陷入荒誕的境地呢?雖然與讓-保羅·薩特、塞繆爾·貝克特、尤金·尤涅斯庫的作品有著血脈相通的親緣關係,讓-保羅·溫澤爾卻不是一個荒誕派劇作家。他的劇中人或許能逃脫社會強加的一些潛規則,《打造藍色》中的兩個退休人員可能要麵對一個令人窒息的世界,但是溫澤爾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所給出的情節並不是脫離現實的,跟隨著他,我們走進了一個社會縮影,他的作品正因此而充滿力量。這樣的戲劇創作令人聯想到17世紀荷蘭畫派的風格,法國當代散文作家茲維坦·托多洛夫曾就此在1993年發表了《日常的頌歌》。這些人物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的行動也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的對話是實實在在的,甚至他們的夢想也是實實在在的。
說到底,這一切都可以引用《打造藍色》中最動人的一句對白:“綠西:我們總能夢想一下吧。安德烈:我一點兒也不反對。”
一點兒也不反對夢想——這就是我們喜歡戲劇的原因,而這也正是由法國駐華使館資助出版,寧春所譯的譯本之魅力所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為夢想開辟通道!
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專員
2011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