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2:二桃殺三士(1 / 3)

昔日項籍於垓下大敗於劉邦,最終逃至烏江渡口時,選擇了自刎而非渡江回江東。此事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看法。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蕩氣回腸,讓看得人不由得心生向往。

不過嚴格來,李清照這首詩並不是真的在祭奠項籍,而隻是借此抒發心中的不滿和憤慨罷了。一方麵是因為靖康之恥讓絕大部分忠義的宋人都無比的憤慨,另一方麵,或者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因為李清照的夫君趙明誠十分的懦弱。

順便一提,就在李清照於烏江邊上吟誦出這首【夏日絕句】後不久,趙明誠就因病逝世了。

話回來,事實上對於項籍的評價,許多時候是非常極端的。民間對於項籍的評價普遍不錯,都認為他是一個大英雄。而官方對他的評價普遍則是比較負麵的,理由也很簡單,項籍做得那些事情,在許多士子的眼中簡直就是最佳的錯誤模版。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句話足以明很多事情。或許項籍武勇蓋世,從軍以來更是百戰百勝,但他不修人德,不通政治,最終導致麾下或叛或逃,放眼下更是皆盡敵人。

不過話又回來,項籍真的隻是因為無顏麵對江東父老才不選擇退守江東嗎?不見得!或許之所以這樣,不過是項籍早已經預見到了渡江之後的下場吧?畢竟當時的項籍已經是眾叛親離了,這種情況下,就算渡過了江東,又有誰能夠肯定江東的那些人依然忠於項籍呢?

如今,楊弘那項籍來比喻袁術當今的情況,一方麵自然是想要刺激一下袁術,一方麵卻也是想要提醒一下他。因為如今袁術的形勢雖然同樣非常不樂觀,但顯然比昔日的項籍要好的多了。

而最終,楊弘成功了。雖然袁術大罵了一番楊弘,雖然袁術各種咆哮著表明要與劉備、劉表決一死戰。但麵對缺糧、士氣低落,敵軍勢大等等不利的局麵,袁術最終還是選擇了退讓。

當然,袁術還沒有好心到將汝南、九江、廬江白白送給劉表、劉備兩人。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能帶走的全部帶走,不管是錢財還是美女。不能帶走的,一把火通通燒光,隻給劉備他們留下大量麵臨饑荒而變得無比慌亂的災民。

這也不能怪袁術太狠,事實上楊弘等人卻也沒有勸袁術不要這麼做。因為戰爭曆來就是如此,又有哪個勢力在存亡之時真的會去考慮百姓的死活?更何況這場戰爭還是劉備他們挑起的,雖然事情的最終源頭還是在袁術這邊。

而且話回來,袁術也沒有像昔日張寧那麼狠,那時候的張寧,給李義的可是身上連一粒糧食都沒有的五十萬難民!而如今,最少袁術並沒有命令部隊將百姓的錢糧也搶光。嗯……或許是因為沒那麼多的時間?

不過不管如何,在袁術的命令下,張勳開始從汝南率軍南撤,而袁術也同樣開始撤軍。聞訊,劉備和劉表雖然震驚於袁術如此輕易的就選擇退兵,但卻也不願意放棄麵前的大好機會。很快,他們就紛紛派人搶占袁術讓出來的地盤,甚至北方的曹操也按耐不住開始搶奪汝南北部的地盤。

至於南撤的陳軍,卻是完全沒有人理會。不過也難怪,和趁機擴大領地比起來,追擊兵力超過十萬人之數的袁軍,顯然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

隻是,劉備、劉表和曹操三人,乃至所有關注這邊戰況的人還是被袁術隨後的動作給驚呆了。

“怎麼可能?!袁術竟然直接放棄了九江和廬江?”劉備震驚的看著簡雍,臉上寫滿了懷疑和不敢置信。

“殿下,此事千真萬確,根據太史將軍的回報,其如今已經進入了九江郡,所到之處,別抵抗,根本就看不到袁軍的影子!”簡雍一臉震驚的道。

“這怎麼可能?!”劉備還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樣,不過也難怪,畢竟這種事情怎麼聽,都會覺得是騙人的。而事實上不單單劉備,哪怕是其他人,也同樣一副難以置信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