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兩個消息入京師(1 / 3)

五原郡,宜粱縣。

縣城的廣場之內,一名男子被五花大綁住著跪在地上,這個人正是之前督瓚給李義的簡策之中,所的那名漢人。在上首,督瓚、顏良、文醜等人坐於臨時搭建的桌案前,而督瓚,正當這所有人大聲宣讀著李義給他的回複。

在周圍,上萬名百姓聚集在這裏,甚至因為人太多了,許多人不得不爬上房頂才能看得到現場情況。這也是督瓚選擇在這裏進行辦案的原因。他們之中,有漢人、匈奴人、烏桓人乃至羌人,都是不想跟隨於夫羅叛變,而逃到這裏來的普通百姓。

好半響,督瓚終於讀完了,他將簡策緩緩放下,看著跪在麵前的那名男子淡淡的問道,“卞當,你當街殺人,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且證據確鑿無可爭辯,現在本官隻問你,是否知罪?”

“人……知罪!”卞當聞言,聲音顫抖的道,他的表情充滿了各種複雜的情緒。有不甘,有憤怒,還有一絲後悔。因為在李義的回複中很清楚的提到,殺人償命,律法寫得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他從督瓚的語氣中,聽出了李義對這件事情的憤怒。李義的聲望在並州何等之高,看看如今周圍的百姓態度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了。原本那些追捧他的街坊們,如今都低著腦袋默不作聲,根本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為其辯駁。

“很好!”督瓚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後,隨後又環視著周圍諸人朗聲道,“我知道,漢胡之間,擁有許多年難以抹去的仇恨!但律法就是律法,被殺之人,並沒有參與胡人的叛亂,隻是每日過著安穩日子的普通百姓,這種人,難道就因為是胡人,所以就該死嗎?!”

一番話,周圍的百姓不由得低下了頭,他們的表情複雜,雖然覺得督瓚這番話有些不太對,但如何不對,他們卻也不上來。反倒是那些胡人,一個個麵露感激之色。

可能隻有他們和當地的官吏才能夠知道,他們這段時間以來到底是怎麼熬過來的。因為於夫羅的叛變,他們就必須忍受漢人那充滿敵視和鄙夷的目光。敵視,自然是因為於夫羅的叛變,而鄙夷,卻是因為他們背叛了自己的國家。

隨後,督瓚又將李義頒布的新政令大聲誦讀著,頓時,所有人都驚呆了。所有漢人瞬間轉頭看向單獨站在一片的胡人,他們的表情之中透露著古怪,顯然是想不到李義會下達這種政令。就連已經被定罪,等到秋後就要被斬首示眾的卞當,也轉頭看著那群胡人,從他的表情來看,似乎很是好奇胡人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而那些胡人的表情則充滿了震驚、錯愕、憤怒,顯然這個政令一時間讓他們有些無法接受。

見狀,督瓚再次道,“諸位,你們可以好好考慮一下,願意的,就可以留下來,不過隨後你們將必須學會漢人的一切。不願意的,我也不勉強,不過不得不請你們離開這裏。”

到這裏,督瓚頓了一下,隨後又看著他們再次道,“無雙侯得其實很有道理,既然你們來這裏是為了過上安定平穩的生活,那麼肯定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而且在我看來,這個代價對於你們來,其實是一件好事。”

聞言,那些胡人的表情上頓時露出了猶豫和思索的神情。好吧,嚴格來督瓚所的確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漢人的文化,真心不知道比胡人高到哪裏去了,而且事實上,他們之中許多胡人,對於漢人的文化、語言,了解的也很多。畢竟他們在並州生活了這麼多年,在漢人沾染了他們的習性之餘,他們也同樣被漢人影響著。

見狀,督瓚也沒有催促,隻是靜靜的等待著他們的決定,而那些漢人百姓們也同樣如此。不過,這群胡人並沒有猶豫太久,不過幾個彈指的功夫,就有數人走出來恭聲道,“人願意遵從無雙侯的政令,從今起,學習漢人的文化、語言、風俗以及一切,同時也會如此教導人的孩子……”

此人得一口流利的漢話,如果換一身漢人的服裝和發型,恐怕根本沒人能夠發現他其實是一個胡人。顯然,他就是胡人之中,被漢人同化的比較厲害的那一種。

而有了他帶頭,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辦了,畢竟群眾效應古往今來都一直存在著。就好像黃巾軍為什麼動堪十幾萬數十萬乃至上百萬,除了那些想要趁火打劫以及實在活不下去的,剩下的其實都隻是一群跟風之人了。畢竟,人總是會本能的去做他認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對於這些胡人來也同樣如此,改變,他們能夠留下來並且作為普通百姓安定的生活下去。而不改變,他們隻能離開這裏。是的,雖然督瓚並沒有要殺他們,但將他們驅趕出去和殺了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嗎?顯然沒有。畢竟,他們又能夠去哪裏呢?

而且李義除了語言之外,對於胡人的風俗、信仰什麼的,卻也沒有要求全麵廢除,隻不過不能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罷了,這讓他們接受起來無疑會更加的容易。

見狀,督瓚長舒了一口氣,隨後看向其他漢人大聲道,“既然他們已經做出了決定,那麼我希望諸位以後,能夠將他們真正當作自己的鄰裏鄉親!幫助他們更快的融入新的生活!”

“諾!”聞言,眾人齊聲應道,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

雁門郡,陰館。

“胡人是殺不完的,就好像昔年霍去病北伐,匈奴被鮮卑人替代,哪怕我們漢人占據整個大草原,這些蠻夷依然還會從周邊的蠻荒之地冒出來。這一點曆朝曆代都很清楚,可惜卻沒有任何人能夠想到對應這種情況的主意。如今子康能夠想出這等主意並去實施,實在讓我等自認飽讀經書的人汗顏啊。”蔡邕長歎著,看他的表情,似乎對此很是慚愧和自責,隻是他的語氣,卻怎麼聽都是相當得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