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4:最終的封賞(2 / 3)

“擬詔!改封冠軍侯李義為無雙侯,領並州牧,升任飛將軍,持節,秩中兩千石,與車騎將軍同級。封地從冠軍縣改為九原縣,九原縣改稱無雙縣。另,賞無雙侯李義五原、雲中兩郡食邑一萬兩千戶……另,改度遼營為飛騎營,擴軍至萬人……”劉宏不斷著。

“多謝陛下!”李義聞言高聲拜謝道。

所謂的持節,簡單的來就是代表皇帝行事,哪怕官秩很低的官吏,在持節後也擁有很大的權利,類似後來的尚方寶劍。

隨後劉宏又和諸人隨意的扯了兩句,就直接離開了,看他的表情,顯然不是太開心,應該是還在糾結霍去病和李廣兩人的問題,不過其他人的表情看起來可是對於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李義自然不用,他本來就想要留在地方,如今這個封賞可以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因為不管是並州牧也好,還是擴充的飛騎營也好,都是他夢寐以求的。反倒是那五原、雲中兩郡作為他的食邑,並不怎麼被李義放在心上。

而何進、張讓以及袁隗等人也很滿意,何進和張讓達到了將李義下放地方的目的,隻要不入京,他們才不在意李義得到了什麼。而袁隗等人雖然失去了李義這個臂助,但對於他們來卻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或者,對於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是將何進重新拉攏到自己這一邊來。

“恭喜無雙侯……”袁隗等人對李義恭賀著。

“多謝諸位明公……”李義見狀連忙回禮著。

“嗬嗬,不用多謝我等,君候如果想要道謝,也應該是多謝何大將軍才是。”袁隗輕笑著道,一句話,就讓一旁正在沉思的何進愣住了。

不過很快他就反應了過來,走過來笑著道,“李君候不用客氣,君候立下如此大功,這些封賞也是應當的。隻希望君候在並州能夠練就一支雄兵,好讓北方胡人再也不敢南下……”

“大將軍之言,義定不敢忘……”李義聞言連忙應道。

隨後,一行人一同離開了皇城,而見狀,張讓等人雖然麵露不滿,但還是飛快的相繼離開,尤其是張讓,回到府邸後就直接派人召來了何苗,催促其盡快安排兩家的婚事。

而另外一邊。

“大將軍,不知君對本初還滿意嗎?本初有些時候性格比較倔強,希望大將軍莫要掛懷……”在分別前,袁隗對何進恭聲道。

“嗬嗬,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本初才學俱佳,乃是不可多得的才俊!許多事情,進還需要仰仗於他呢~”何進如何聽不出袁隗的意思?連忙大笑著道。

隨後,李義再次感謝了一番眾人,才與皇甫嵩返回府邸。一進門,李義就搖頭晃腦的道,“要這些士大夫們啊,變臉的速度也太快了。”

“哈哈~你子莫要胡,傳出去的話,別人還以為是我教你的呢~”皇甫嵩聞言笑罵道。不過顯然,皇甫嵩並沒有真的在意李義的這番話,因為他就是因為討厭這一點,才不喜歡留在朝堂之中的。

不過笑之後,皇甫嵩的臉色又變得嚴肅起來,“子康,過幾你就需要返回並州了,屆時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前你隻掌控度遼營,別人也抓不到你的把柄,但如今你身為並州牧,雖然並不負責治理地方,但監察一事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著,皇甫嵩就開始傳授給李義他自己的經驗,和李義不同,皇甫嵩之前就當過縣令,隨後又做過郡守,對於地方上的許多事情都一清二楚。而李義雖然之前做過五原郡的主簿,但有督瓚在身邊幫忙,和自己獨自處理事務肯定又不一樣。

不過在叮囑之後,皇甫嵩又拍了拍李義的肩膀笑道,“不過子康你也不用過於擔憂,如果不出我的預料,原本的並州刺史張懿應該會被任命為無雙侯國的國相,而且還有督郡守他們,有他們的幫忙,你的麻煩會少了很多。另外,你可以去信給王子師,將這件事情和他一。”

就像之前提到的,李義為什麼想要留在並州?原因就在這裏了。人脈,這是李義前往其他地方所無法得到的。可以如果李義前往其他的地方,短時間內除了拉攏與各地世家、豪強的關係之外,根本什麼都做不了,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你也真的是什麼都做不了。哈?隻是監察?怎麼可能!

有了地方的支持,李義可以很快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整個並州,屆時亂世一起,李義瞬間就可以稱霸整個並州,為爭霸下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如果沒有這些……看看後來的東吳吧,雖然孫策幾乎迅速拿下了江東,可隨後呢?直到孫權時期才漸漸的徹底統治江東。

可實際上,江東的世家根本比不上兗州、冀州這些地方,雖然麵積廣大,但更多的不過隻是貧瘠之地罷了。如果李義跑去冀州、豫州的話,估計每個十來年的功夫,根本就不用想徹底統治這些地方。

當然,如果和世家大族們合作的話,就好像袁紹、曹操他們那麼做的,無疑可以很快取得成果。但作為穿越眾的李義,又如何不知道這種情況所帶來的隱患呢?不過,世家的力量毫無疑問是爭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最少,李義要先把自己的勢力加強起來,不然世家對他來,更像是美味的毒藥。

接下來的數,李義並沒有返回並州,因為除了官印、候印等要重新雕刻之外,還有許多地方的官員要重新任命。畢竟如今,並州刺史可還是張懿,如果李義就這麼回去,豈不是很尷尬?

不過雖然暫時留在了雒陽,但非常遺憾的是,李義並沒有什麼機會好好逛一逛這座千年帝都。理由很簡單,隨著內朝中的事情傳達出來後,皇甫嵩的府邸幾乎成為了李義的會客室,無數士大夫們、世家子弟紛紛前來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