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李義尷尬的訕笑著,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不過顯然皇甫嵩也隻是隨口抱怨兩句,很快就將話題轉移到了正事上。
“除了宦官以及……之外,子康你最好先想想如何應對史官的質問。”皇甫嵩表情嚴肅的道。
史官,撰寫史書的人,以太史令為首,每個都是博學多才之人。任何想要改動史書的問題,都得通過他們來進行。可以,在某些方麵,他們才是李陵平反這件事情最大的困難。
因為自古以來,也不知道是因為隻有脾氣又臭又硬的人才能夠擔任史官,還是在擔任了史官的人脾氣都會變得又臭又硬。總之,想要這些史官改寫曆史可從來都算不上什麼簡單的事情。
或許司馬遷被武帝執行了腐刑依然秉直書寫史書是一件備受人尊敬的事情,不過這種事情其實曆朝曆代幾乎都存在。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崔抒弑其君”這件事情了。
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崔抒和齊莊公在爭奪美女發生矛盾後,借機殺了齊莊公,後立齊景公,自己則做了國相。於是齊國的史官就把這件事情記錄了下來,“崔抒弑其君。”
而對此,崔抒自然不幹,畢竟這種弑君的惡名可是要遺臭萬年的。但他殺了這個史官後,繼任的史官依然還是這麼寫,“崔抒弑其君。”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第三個依然如此,第四個還是如此,連續四位史官,依然在史書上寫下“崔抒弑其君”這五個字。
最終,崔抒放棄了,而就在他放棄的時候,第五位史官卻已經寫好了“崔抒弑其君”的簡策向宮廷中走去。原本是為了等第四位史官被殺之後,他就直接將這個簡策遞上去。
這是自古以來史官擁有的氣節,讓世人和後來者尊敬,也讓統治者無奈。而且,曆朝曆代在撰寫史書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矩,那就是皇帝是不能夠觀看史書中關於他自己的記載。
就好像昔日司馬遷撰寫史記,雖然後來因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作為唯一一個替李陵求情的人,而被武帝劉徹施以了腐刑,但就算如此,武帝劉徹依然沒有去看史記,這並不是對司馬遷的尊重,而是對史官和史書的尊重。
而後來,唐太宗李世民也對正在撰寫的史書非常好奇,總是忍不住想要看一看裏麵到底在寫些什麼。不過因為當時的史官諸遂良的勸諫,最終打消了李世民的這個念頭。
隻是可惜,這種氣節在那些胡虜朝代並不存在,尤其到了鼠尾朝,所謂的史官氣節更變成了一個笑話。
咳咳……扯遠了。
“請義真公放心,義已經想到辦法了。”李義恭聲應道。
嗯?什麼辦法?好吧,其實李義又哪裏有什麼辦法呢?隻不過是打算利用李陵為什麼投降匈奴這件事情並沒有任何解釋,以及投降匈奴之後,李陵的事跡幾乎沒有任何記載這兩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