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4:第二個請求(2 / 2)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李義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為李陵平反。雖然他對於李陵的了解也多不到哪裏去,但自那之後,李義就一直在偷偷的研究關於李陵的一切記載,並通過這些記載來判斷為李陵平反的難度。

那麼結果如何呢?李義翻遍所有關於李陵的記載,基本上關於李陵的聲討和譴責都是圍繞在其戰敗後投降這一點上,而且還是投降了和漢朝有世仇的匈奴!這也不難猜出為什麼昔日漢武帝劉徹會那麼的憤怒,直接下令殺光了李陵的家人。

隻是在當時,幾乎所有士人都在聲討李陵,但如今,對李陵的評價卻開始轉變了。這裏不得不感激一下司馬遷了,這位以編纂【史記】而流芳百世的人物,在其書中對李陵的記載,讓後人逐漸從漢武時期對李陵的各種貶低,慢慢變得同情、理解起來。

而這,就是李義信心的來源。畢竟如果李陵在這個時代的風評極差,那平反這件事情基本也隻能等到李義當了皇帝之後再了。

所以李義並不是臨時起意要為李陵平反,而不過是將早就已經準備好的東西,臨時決定在這個時候拿出來而已。而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一方麵是因為劉宏的寵信,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李義認為用這種辦法讓自己留在並州,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畢竟隻要平反成功,那麼李義就可以用重新為祖先下葬、皇恩浩蕩無顏再領封賞等等理由拒絕朝廷的封賞。

是的,李義就是不想進入朝堂,一方麵是不自信,因為李義從到大接觸的都是軍人,或者如蔡邕這般的儒士。所以他實在不知道當麵對滿朝的政客時,他應該如何自處和處事。而更加重要的是,一旦其進入了朝堂,將為這個下的未來帶來太多太多的變數了。

黃巾之亂之後就是討伐董卓,幾乎稍微了解東漢三國這段曆史的人都知道。但如果李義進入朝堂呢?可以很肯定的,誅滅十常侍肯定還是會正常發生的,因為靈帝病逝之後,不管是三公還是何進又或者是李義,都不可能無視這個最好的機會。

可問題是之後呢?董卓還會進京嗎?如果進京,那沒有兵權的李義能夠壓得住董卓嗎?而如果要在那之前奪取兵權,又應該如何做呢?甚至於如果董卓不進京的話,未來的大漢會走向何方呢?

這種不確定性讓李義根本不敢進京,而且退一萬步來,就算李義最終趕走了董卓,控製了朝堂,可在之後呢?權臣?那可不能滿足身為穿越者的李義,而如果改朝換代……

嗯……如果沒有董卓以及隨後的群雄爭霸……那麼問題來了,亂世爭雄進而統一下的難度大還是通過政治進行篡位的難度更大呢?這還真的不好,不過最少對李義這個穿越者來,兩者之間還是比較偏向於選擇前者。

畢竟,曆史上通過亂世稱雄登基的皇帝有許多,但在和平時代通過政治奪權最後篡位成功的,卻是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