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太平道起事,朝廷直接打破了所有的慣例,不單單是宣布昔日因為黨錮之禍而被永不錄用的那些賢才們無罪,並讓他們跟隨地方抵禦太平道的進攻。更是直接破格給予了地方官吏直接征召賢才的權利,與此同時,所有舉薦通道全部打開,任何官吏隻要願意,都可以向朝廷舉薦人才。
與此同時,不單單是朝廷這邊打開綠燈,原本各地不願意被朝廷征召的才俊們,紛紛響應了此次的征召,比如何進,不單單征召了袁紹這位四世三公之後,更有荀家的荀攸等大量賢才。顯然,這些人從這次大亂中,看到了機會,一個平步青雲的機會。
另外,朝廷還將大量的人才下方到地方,以此來應對太平道的叛亂,比如原本為侍禦史的王允,就直接被任命為了豫州刺史。協助皇甫嵩、朱儁兩人以及豫州各郡的郡守,抵禦和鎮壓太平道。
這種情況,身為討伐太平道統帥的盧植三人,又怎麼可能會放棄這個機會呢?而曹操,就被朝廷任命為了騎都尉,協助皇甫嵩征討潁川的太平道叛逆。不過就如同曹操所言,他不過隻是一個替代品而已。
因為,三位中郎將在準備出征前,幾乎同時向朝廷請命,希望其能夠調派一人為他們的副手,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冠軍侯、度遼將軍李義。
三人之中,盧植是因為其和蔡邕交好,這些年來一直有書信往來,所以對於李義有一種非常好的感官。而皇甫嵩則是因為他的叔父皇甫規這層關係在,同時也想看看被他叔父稱讚的李義,到底有多厲害!而朱儁的理由就比較單純了,純粹是因為聽李義的名聲和事跡,從而對其充滿了好奇。
當然,除了李義的個人因素之外,其麾下那支將近5000人的騎兵,也是他們推薦李義的原因。
而對此,朝廷進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爭論,倒不是在爭論應該將李義調去哪裏,而是該不該調動李義。畢竟並州這個地方實在過於特殊,上有鮮卑下有匈奴,雖然沒有太平道反叛,但顯然,不管是鮮卑還是匈奴如果趁機攻來,都不是此時的漢朝朝廷願意看到的。
最後,還是盧植再次上疏,言道有李義和度遼營的相助,定然可以在最快時間內平息太平道的反叛。而這一個最快,無疑讓漢靈帝劉宏心動了。
於是,劉宏答應了盧植的請求,將李義調派到給了盧植擔任副手。與此同時,依照盧植的提議,任命張柔為護匈奴中郎將,並命烏桓中郎將宗元負責監視北方鮮卑人。
而皇甫嵩和朱儁,劉宏則派遣了其他人為副手輔佐他們以作為補償。這個結果,皇甫嵩和朱儁雖然不太滿意,但自然不會多什麼,不過他們卻還是征召了自己頗為看好的人才。比如朱儁征召了自己昔日的屬吏孫堅,而曹操,則是皇甫嵩點名要的人。
曼柏,度遼營內。
“終於來了嗎?”看著手中的這份聖旨,李義心中暗想著。不知道為什麼,他明明對於這場可以開啟亂世的黃巾之亂期待已久,但當其真的發生之後,他反而沒有想象中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