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1:被宦官注意上了(1 / 2)

前麵有提到,在這個時代,想要看書獲得知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之所以會如此,自然是因為各地的世家豪族們對知識的壟斷所造成的。知識就是力量,在這個時代可能未必會有這麼一個法,但對於所有世家子弟來,知識約等於地位,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其實仔細看看那些朝堂之上的士大夫們,或者絕大部分的地方官員,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標識,世家子弟,或者和世家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李義所認識的人中,兩個夫子皇甫規和張奐均是世家子弟。

皇甫規的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則是扶風都尉。而張奐的父親張惇曾任漢陽太守,自己則是太尉朱寵的弟子。

而如今已經升為司隸校尉,原五原郡守的郭鴻也同樣是世家豪門,父親郭禧官至太尉,郭氏一族更是潁川陽翟的名門大族。

那麼,隻有名門大族才能夠當官嗎?自然也不是。比如陳古,他就是寒門出身,不過因為拜的一位大儒為師,後被舉孝廉最終成為了九原縣縣長。隻是雖然他是寒門出身,但顯然,在他的身上,那位大儒的身影才是他坐上九原縣縣長最重要的資本。

事實上這也是世家為了維係自己家族的統治力,同時又不會惹來皇帝忌憚的妥協辦法。一個家族,就算族人眾多也不可能每代都有傑出人物。既然如此,那麼不如尋找一些優秀的寒門子弟來擴大自身家族的影響。

就好像李義,無論他日後有多麼大的成就,皇甫規和張奐弟子的身份,都會跟著他一輩子。當然了,不可能每個寒門子弟都有資格和機會成為世家大儒的弟子,絕大多數的人,都隻是某某人的門生。

簡單的,接受大儒親自授業的人,才能夠成為大儒的弟子,比如公孫瓚、劉備就是盧植的弟子。而如果是拜在某人門下,但實際上教授他的是其他人,則算是某人的門生。

這種情況,將整個漢朝的官員製度牢牢的被世家們把控著,就算漢武帝為此推出了孝廉這麼一個察舉考試製度,卻也最終成為了世家擴大自身影響的利器。因為舉孝廉的資格一直都把控在各州的高官手中,比如郡守或者刺史,而這些人又都是世家之人,那麼不多的舉孝廉名額又怎麼可能給那些和世家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呢?

這種情況,使得那些願意給平民百姓們傳道授業的人很容易受到追捧,就好像之前李義教導呂布他們讀書,雖然都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但就算如此,也讓他們的父母非常感恩。

“難怪曆史上的黃巾之亂規模那麼大,恐怕除了那個時候確實因為朝廷腐敗下民不聊生之外,張角本身的這種方式,也是平民百姓願意跟隨的最大原因吧?”李義聽到呂布的話後,心中暗想著。

他從呂布的語氣中能夠聽出,呂布對於太平道還是很有好感的。乃至趙雲、顏良他們對於太平道,似乎也挺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