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漢桓帝以來,宦官集團和士大夫集團形成了激烈的抗爭,他們不斷爭奪著權利,試圖壯大自己消弱對方的實力,搞得朝廷內烏煙瘴氣,許多有誌之士因此選擇退隱辭官。
之所以如此,真的是皇帝昏庸無能嗎?這顯然是無可爭議的,如果皇帝英明神武的話,又怎麼可能容許士大夫和宦官如此囂張呢?事實就是,作為依附於皇權的宦官們,他們之所以能夠和握有實權的士大夫集團爭權奪利,靠得就是皇帝在背後的支持。
而漢桓帝和漢靈帝之所以會支持宦官,唯一的目的就是平衡權利。前麵有提到,漢桓帝繼位初期,朝廷權利幾乎都掌控在外戚的手中,不得已,漢桓帝推出了宦官幫助自己奪回了權利。到了漢靈帝劉宏的時候,顯然他也覺得這種辦法不錯,不需要自己浪費心力去對付那些士大夫們,也就一直維係著。
這一點,士大夫們很清楚,同樣宦官們也很清楚。所以他們一直試圖消減對皇權的依靠,拉攏地方官員入朝為官,就是他們想出來,同時也正在執行的辦法。比如和皇甫規、張奐共同被稱為涼州三明,平定了西羌叛亂的段顈,就被宦官拉攏了過來,在建寧年也就是公元170年的時候,從地方調入朝廷,一直被升到太尉。雖然後來被士大夫們搞了下去,但這些年來宦官們又重新把他調入朝中任太中大夫。
不過這些年來,以曹節等人為首的宦官們拉攏的可不止段顈一個,他們會派自己的親戚前往各地尋找有潛力的地方官進行拉攏,而像李家這種地方豪強,雖然不在拉攏的範圍之內,但李義這個人,就不同了。
簡單來,神童……不就是最好的拉攏對象嗎?而且年紀,又是地主,如果不是和皇甫規這些與宦官集團站在對立麵的士大夫關係密切的話,絕對是完美的候選人。不過就算如此,王智此次前來卻還是試圖拉攏李義,畢竟如果能夠將其從士大夫集團拉攏過來的話,那絕對是非常打擊對方氣焰的好事。
李義並不明白這些道理,不過他還是和王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理由也很簡單,他對宦官有一種本能的排斥。
李義並不覺得宦官都是壞人,因為對曆史頗感興趣,所以李義知道不少忠君愛國的宦官,比如明朝滅亡前,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時,隻有宦官王承恩陪在身邊。而且在他看來,絕大部分的宦官都是好的,或者並不壞,隻不過是因為皇帝的需要,所以總是會被推到前台來和士大夫集團鬥爭。比如,明朝那位魏忠賢。
不過,他還是排斥宦官,理由也很簡單,生理上有些無法接受。哪怕王智隻是宦官的黨羽而非宦官,他也有一種近而遠之的想法。當然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李義很清楚,就是如果和宦官有太親密的聯係,對他未來的道路會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曹孟德,自己的阿父認了宦官為義父後,還能在後來的亂世中混得風生水起。最少,李義不覺得自己有曹操那種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