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閃爍的目標(中)(2 / 2)

夾穀提問了:“告訴我,他監視的人住在哪裏?”

祁時的大腦飛速轉動,“難道是馬路左邊?”他之前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按照習慣思維,馬路右側是人員構成複雜的老舊公寓,十分有利於不法分子藏匿,而左側則是新蓋的獨棟商鋪,入住的商家屈指可數。更何況,警車還是停在馬路右邊的,這樣一來,包括祁時在內的所有人,都被慣性思維控製了。

“應該是左邊,這樣既保持了一定距離,又便於觀察。”開車的老警察插了句話。

“一定是。那棟大樓有12層高,而且由5個單元組成。把車停在靠近大樓的一側,根本不可能監視到整個大樓的情況,不信你現在看窗外。”夾穀用手壓住祁時的頭頂,擰向車窗的方向:果然,從車內最多隻能看到近處樓宇的三層。而當他把頭轉向另一邊,窗外兩棟十多層的大樓均可一覽無餘。

但這個問題的用意,祁時還沒有搞懂。“所以呢?”

夾穀繼續發問:“被害者的帽子,手冊和配槍,是在哪裏找到的?”

祁時:“我記得,副駕駛位前麵的抽屜裏。”監控錄像也是這麼記錄的。

夾穀:“那死者用盡最後一口力氣,想要爬回到哪裏呢?”

祁時:“副駕駛的座位,可能是他原本坐在那裏吧……”回答到這裏,祁時突然張大嘴巴,瞪圓了眼,驚慌錯愕地看向夾穀。

“哦,原來是這樣。”老劉也發現了其中的異常,“如果他監視的對象是在馬路左側,而他把車停在了馬路右側,那為了便於監視,他人就應該坐在駕駛位,而非靠右的副駕駛位。除非……”

“是啊,除非那個位子原本坐了別人。”警車裏坐了其他人,夾穀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就是上一班的警察了。

“可惜了,我也是剛剛才想到的。我之前完全被白震的案子牽絆住了,根本沒注意到這些指向明確的訊息。其實證據真的有很多,比如說……”接下來,夾穀對眾多疑點,逐一展開分析。一條條,一件件,這些證據,全都把真凶牢牢鎖定在那個警察身上。

很多外行人也可能認為,停車在馬路右側,是因為右邊人行道旁有樹蔭。但現場車輛的狀況,足以否定這種判斷。

在炎熱的天氣裏,那輛車的四扇車窗,全部都是關閉的。這就表示,這名警察坐在車內執行任務時,正在吹空調。

殘留在右後車窗外壁上的那枚手印,也足以印證這一點:血手印有被打濕的跡象,原因就是車內外溫差導致玻璃外側水蒸氣液化,血液與水滴混合被稀釋,才使得這枚血跡的輪廓模糊不清。

然而,據當時報案的人表示,發現屍體時,車輛處於熄火的狀態。那麼問題就來了:是誰熄滅了發動機又拔掉鑰匙,將鑰匙扔在了駕駛座上?

之所以能肯定,拔掉鑰匙的人絕非被害者本人,是因為懸吊在半空又沾有血汙的對講機,說明了一切。被害人拚盡全力爬回車內,就是想要拿對講機求救。但作為一名警察的他應該很清楚,車輛在熄火狀態下,對講機是不能使用的。換句話說,把車熄火的人,絕不是他本人。那還能是誰呢?最大的可能無非就是,原本坐在駕駛座位上的人,下車前故意或者順手做了這個動作。

再說到下車。車頭上的噴射狀血跡和血跡移動的軌跡表明,被害者遭到攻擊的第一現場,是在車頭附近的位置。可是原本待在車上的他,好端端為何會下車呢?在當時那個時間和地點,不太可能出現什麼特殊情況或是閑雜人等,迫使他必須下車查看。如果是他跟蹤的目標有所變故,那他應該第一時間向上級報告,之後再采取行動,但他並沒有。

這樣的話,按照前麵的推測,他被人邀請,無意中自願下車的可能性最大。同時,這也為他既沒有配槍,又沒有防衛,提供了了最佳的解釋。

“還有那隻手機!”祁時多少還是記得一點事。“凶手為了防止被害人用手機求救,所以帶走了他的手機。但後來鑒識人員沒在手機上測出血跡反應,這就表示手機是在凶殺發生前,就轉移到了凶手手中!可這個手機又是在路邊被撿到的。什麼人能夠輕易取得被害人的手機,事後又不怕自己的指紋出現在上麵?那一定得是個和他很熟的人。”

“嗬!分析得不錯。”得到老劉誇獎的祁時,摸了摸後腦勺笑笑。可此時的夾穀,依舊還是緊鎖眉頭。他是在替王直那邊的處境擔心?要不就是在想白震的下個目標究竟是誰?總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他解決,在事件平息之前,他都沒心思傻笑。

就在這時,老劉的手機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