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山野孤狼(1 / 3)

華夏版圖如一隻引頸高歌的雄雞,而秦嶺恰如那展開的翅膀。

秦嶺是橫亙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餘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至二三百公裏,麵積廣大,氣勢磅礴,是華夏南北分界線。

陝境秦嶺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古稱“南山”,《詩經》有“節彼南山”,《山海經》亦稱“南山”,東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險也”,等等。南山亦稱終南山,《禹貢》稱“終南惇物”,左傳有“終南九州島之險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說:“蓋終南脈起昆侖,尾銜嵩嶽”。“秦嶺”之名自漢代始,《史記》中謂“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特別經唐代韓愈貶潮州詩“雲橫秦嶺家何在”,秦嶺之名隨韓詩而遠揚。

在華夏史上,諸多王朝都建都於這片山嶺的腹地,稱磅礴氣勢的秦嶺為龍脈,這不僅僅是因它地勢的重要。複雜的環境,多樣的氣候,彪悍的民風都是創造這一文明必不可少的主因。

秦嶺山脈的腹地周至有一條名為黑河的溪流。起源於太白山脈,彙入漢江。地圖上根本看不到它的影子,但它卻九曲十八彎的纏繞於陝秦嶺境內。

從周至遠郊沿黑河上行,約莫半天的光景就挺荒涼了,但隱約還有一條人為的小道向群山中延伸著。今天是華曆1969年的大年夜,在這條曲折的山路上,一群半大小子在匆匆行進。他們個個體態偏瘦,穿著單薄,但精神亢奮,左臂統一紮著紅色的袖章,上麵用金線繡著“紅星革委會”五個小字。這表示他們隸屬秦都以武裝部為後台而成立的保皇派一係中勢力最大的造反組織。佩戴上這樣一枚袖章在當時是極其拉風的,它是革命立場最堅定的貧下中農小將的標誌。小將們戴紅袖章的臂膀大幅度的搖擺著,幾個繡金小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為首的是一個戴眼鏡的青年,臉色蒼白,頭發雜亂,緊抿著嘴唇,神情肅穆。一套舊軍服套在在他略瘦的身軀上鬆鬆垮垮,但也遮掩不住他的精幹利索。腰間係有一條牛皮帶,上麵插著一把斑駁的五四式手槍,挺有震懾力。

行至山梁,青年頓住腳步,緊了緊被風吹開的領口,下意識又緊了緊勒的很緊的皮帶,一路上緊了有十幾次了吧!青年露出一絲痛苦的神色,轉眼又被他堅毅的眼神取代。回頭,隊伍經過幾個小時的跋涉已經疲憊不堪,小將們歪歪咧咧,丟三落四的。青年皺了下眉頭,神情凝重。他抬頭看了看天色,轉頭厲聲喊到:“都利索點,口口聲聲忠於李主任,走幾步路都慫了?加把勁!今天活捉趙鴻儒,回去李主任給我們慶功。”

無精打采的小將們在青年的訓責下昂起了頭,加快了步伐,可見青年在這個隊伍中頗有威信。

“把口號喊起來!打到牛**神!打到走*派!”青年高高舉起了拳頭,一伸一縮的蠱惑著。後麵馬上響起了“打到牛**神!打到走*派!”的口號。剛開始還稀稀拉拉,漸漸就整齊洪亮了起來。這些口號就如同興奮劑一樣,他們的精神隨著口號從萎靡變的亢奮,都跟打了雞血似的竟一個個小跑起來。半天的疲憊一掃而光,洪亮的口號驚起幾隻老鴉和一隻母狼。

六七十年代的秦嶺山區,狼群成災。它們禍害山民,掠食牲畜,都鬧到山民們晚上不敢走夜路的地步,部隊來圍剿了幾次才不那麼猖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