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德魯主持的兵工廠已經鑄造出了三門火炮,這三門炮大小形製各不相同,且鑄造方法也不盡相同。
第一門炮相對其他兩門小巧玲瓏,長不過一米,全重不過50斤,在前世它有一個響當當的大名——虎蹲炮!
虎蹲炮曾經是戚家軍的標準配備,在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嚴格來說,虎蹲炮射程較勁,威力也乏善可陳,主要在近距離接敵時投射散彈來殺傷敵人,在攻堅戰中作用不大。但其勝在輕便,在江南水網稻田密布的地形下可以快速機動,因此成為戚家軍手中的利器。
實際上,羅德並不迷信虎蹲炮,因為戚家軍北上之後的戰績證明,在關外草原上發生的大規模會戰中,虎蹲炮的發揮的作用遠遠不如戚家軍手中的佛朗機炮,更不要說後來明軍賴以守城的紅衣大炮了。
之所以會造這玩意兒,一來是因為羅斯半島與基魯大公領的交界處地形多有起伏,虎蹲炮憑借其輕便也算有用武之地;二來,這玩意兒結構簡單,製造方便,以兵工廠目前的產能,每月少說也能造個二三十尊;三來,其實是因為羅德對自己打造的半火器部隊信心不足。
雖然理論上來說,在火繩槍加長矛組成的西班牙方陣麵前,沒有一支冷兵器部隊能擋其鋒芒。但羅德充其量隻是個軍事發燒友,紙上談兵可以,論軍事鬥爭經驗,遠遠不如理查德、奎恩這些思維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將領。
虎蹲炮完全就是個保底的玩意兒,如果戰時基魯軍頂著彈雨,突進到了能與羅斯軍短兵相接的距離,在戰線動搖之際,拉出虎蹲炮幹他娘的幾炮,先不說能造成多大殺傷,至少也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這一點也有例證,譬如戚家軍在平倭時,就曾被倭寇打亂陣型,戰線岌岌可危之時,明軍炮兵不顧傷亡扛著虎蹲炮衝到前線,對著倭寇來了幾發,幫助明軍步兵穩住了陣腳。
羅德並非明粉,但這並不妨礙他借鑒明軍的部分戰術思維和武器運用思想。所以繼剽竊虎蹲炮後,羅德再次抄襲了前世明軍的佛朗機炮。
該炮長約一米半,全重量150公斤左右。這種火炮是明嘉靖年間,由葡萄牙傳入天朝,因葡萄牙當時被明人稱為佛郎機,固以此命名。
這是一種後膛裝填的加農炮,但是,千萬不要被後膛裝填這幾個字迷惑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後膛裝填還很原始,其實現後膛裝填的原理是子母銃係統,此炮炮身後部較粗,並開有長方形開口,戰時可將預先裝填好的子銃輪流裝入開口中擊發,因此射擊頻率較高。
然而雖然射速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前膛火炮,但實際上這種設計方式導致炮膛漏氣嚴重,使得其炮彈初速遠低於前膛炮,射程也遠遠不如。
但明軍之所以會大規模使用這種除了射速,其他性能慘不忍睹的火炮,原因還是對於高射速的追求。君不見現代戰場自動武器大行其道,射速不斷突破天際,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高射速才是火藥武器的發展趨勢,甚至有些時候,為此犧牲一定的射程和威力也在所不惜。
羅德也是基於此原因才決定試製佛朗機炮這種有些坑爹的玩意兒,沒辦法,羅斯軍才剛剛建立,雖然引進了來自於前世的現代軍隊訓練方法,但其戰鬥力還是有待商榷。以羅德的估計,自己手下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別說無法跟前世的龍蝦兵或者拿破侖時代的法軍相提並論,就是對比帝國末期的西班牙軍隊都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