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宿太尉奉敕來梁山泊招安,一幹人馬,迤喂都到濟州。太守張叔夜出郭迎接入城,館驛中安下。太守起居宿太尉已畢,把過接風酒,張叔夜稟道:“朝廷頒詔敕來招安,已是二次,蓋因不得其人,誤了國家大事。今者太尉此行,必與國家立大功也。”宿太尉乃言:“天子近聞梁山泊一夥,以忠義為主,不侵州郡,不害良民,專一替天行道。今差下官齎到天子禦筆親書丹詔,敕賜金牌三十六麵、銀牌七十二麵、紅錦三十六匹、綠錦七十二匹、黃封禦酒一百八瓶、表裏二十四匹,來此招安。禮物輕否?”張叔夜道:“這一班人,非在禮物輕重,要圖忠義報國,揚名後代。若得太尉早來如此,也不叫國家損兵折將、虛耗了錢糧。此一夥義士歸降之後,必與朝廷建功立業。”宿太尉道:“下官在此專待,有煩太守親往山寨報知,著令準備迎接。”張叔夜答道:“小官願往。”隨即上馬出城,帶了十數個從人,徑投梁山泊來。
到得山下,早有小頭目接著,報上寨裏來。宋江聽罷,慌忙下山,迎接張太守上山。到忠義堂上,相見罷,張叔夜道:“義士,恭喜!朝廷特遣殿前宿太尉齎擎丹詔——禦筆親書,前來招安,敕賜金牌表裏、禦酒段匹,現在濟州城內,義士可以準備迎接詔旨。”宋江大喜,以手加額道:“實江等再生之幸!”當時留請張太守茶飯。張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見怪回遲。”宋江道:“略奉一杯,非敢為禮。”托出一盤金銀相送。張太守見了,便道:“叔夜更不敢受。”宋江道:“些少微物,何故推卻?未足以為報謝,聊表寸心。若事畢之後,則當重酬。”張叔夜道:“深感義士厚意。且留於大寨,卻來請領,未為晚矣。”——太守可謂廉以律己者矣。有詩為證:
風流太守來傳信,便把黃金作餞行。
捧獻再三原不受,一廉水月更分明。
宋江便差大小軍師吳用、朱武並蕭讓、樂和四個,跟隨張太守下山,直往濟州來參見宿太尉。約至後日,眾多大小頭目離寨三十裏外,伏道相迎。當時吳用等跟隨太守張叔夜,連夜下山,直到濟州。次日來館驛中參見宿太尉。拜罷,跪在麵前。宿太尉叫平身起來,俱各命坐。
四個謙讓,那裏敢坐?太尉問其姓氏。吳用答道:“小生吳用,在下朱武、蕭讓、樂和,奉兄長宋公明命,特來迎接恩相。兄長與弟兄,後日離寨三十裏外伏道迎接。”宿太尉大喜,便道:“加亮先生,間別久矣!自從華州一別之後,已經數載,誰想今日得與重會!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懷忠義。隻被奸臣閉塞,讒佞專權,使汝眾人下情不能上達。
目今天子悉已知之,特命下官齎到天子禦筆親書丹詔、金銀牌麵、紅綠錦段、禦酒表裏,前來招安。汝等勿疑,盡心受領。”吳用等再拜稱謝道:“山野狂夫,有勞恩相降臨,感蒙天恩,皆出乎太尉之賜也。眾弟兄刻骨銘心,難以補報。”張叔夜一麵設宴管待。
到第三日清晨,濟州裝起香車三座,將禦酒另一處龍鳳盒內抬著,金銀牌麵、紅綠錦段另一處扛抬,禦書丹詔龍亭內安放。宿太尉上了馬,靠龍亭東行,太守張叔夜騎馬在後相陪,吳用等四人乘馬跟著,大小人伴一齊簇擁。前麵馬上打著禦賜銷金黃旗、金鼓旗幡,隊伍開路。
出了濟州,迤喂前行。未及十裏,早迎著山棚。宿太尉在馬上看了,見上麵結彩懸花,下麵笙簫鼓樂,迫道迎接。再行不過數十裏,又是結彩山棚。前麵望見香煙拂道,宋江、盧俊義跪在麵前,背後眾頭領齊齊都跪在地下,迎接恩詔。宿太尉道:“都叫上馬。”一同迎至水邊。那梁山泊千百隻戰船,一齊渡將過去,直至金沙灘上岸。三關之上、三關之下,鼓樂喧天。軍士導從,儀衛不斷,異香繚繞,直至忠義堂前下馬。
香車龍亭,抬放忠義堂上。中間設著三個幾案,都用黃羅龍鳳桌圍圍著。正中設萬歲龍牌,將禦書丹詔放在中間,金銀牌麵放在左邊,紅綠錦緞放在右邊,禦酒表裏亦放於前,金爐內焚著好香。宋江、盧俊義邀請宿太尉、張太守上堂設坐。左邊立著蕭讓、樂和,右邊立著裴宣、燕青。盧俊義等都跪在堂前。裴宣喝拜。拜罷,蕭讓開讀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