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黑到底(1 / 3)

石方不想見的兩個人,這一天,都見了。

一個碰上的,想回避卻回避不了。

一個主動上門,躲不過去。

上午8點多鍾,開車快到大道灣十字路口時,他下意識地瞥了一眼德道書店,結果,發現門前有個女人,是方今雅——她站起來了?恍惚之間,車差點追尾,他急忙踩刹車,驚出一身冷汗。再看,那女人不見了。

驚魂未定。途徑中山公園門口,因為堵車隻好停下來,穩定一下。這時,方今雅又出現了——坐在輪椅上,由一個年輕女子推著,自公園裏麵出來——這回是真的!她臉色恬靜,目光淡定。他的本能是想閉上眼睛,卻目送著她遠去了。一片葉子落在擋風玻璃前,枯黃的邊緣,像火燎過的老照片,翻了幾下,掉下去了,掉下去,掉在他的記憶裏,又被火騰地燃燒了,一陣風,吹散開來,火花四濺,熱的熱,而那涼了的,點點都是幹枯的血痕。

幾年前的一天,石方將兩封辭職信扔在地上。他不相信苦心栽培的得力幹將投奔了一個月後開業的德道書店——他的眼中釘。他多次邀請幾位極有號召力的暢銷書作家來黑石書店簽售,一一石沉大海,而據可靠消息,這些人將紛紛會聚德道書店,來給方今雅賀喜捧場。

他血氣方剛,怎能咽下這口氣?

他站在方今雅的麵前時,她正在書店大廳與老馬和萬大姐說話。這兩人都是出版社的資深業務員,昨天晚上他請他們喝酒,轉眼又在競爭對手這裏碰到了,那個氣,無法發泄。

他請方今雅到店外,直言不諱:“我知道方總求賢若渴,但也不能下手太狠。”

她不緊不慢:“石總,你的人是來應聘了,但我有言在先,黑石書店的人一個也不用。圖書城要在太原街開家連鎖店,他們應該是去了那裏。”

他半信半疑,又刨根問底:“請教方總,你說黑石書店的人你一個也不用,什麼意思?”

“企業的血型不同,用人的標準就不一樣。”

他認為她沒把自己放在眼裏,說:“一個月後,這個城市的書店業就是四腳朝天了。新華書店、圖書城、黑石和德道,我真想看看未來是誰在製定遊戲規則。”

“比喻得很好,四腳朝天,各走一邊。”

他想走了,又問了句:“聽說方總正在籌劃一個美術館?”

“石總的消息真靈。是的,就在書店一樓。石總要不要看看我選的畫?”

“改日吧。”

“石總是不屑一顧呀。”

“不是不是,方總的眼光差不了的。開業的時候,我再一睹為快。”

“那也好。”她笑了,有點意味深長。

一個月後,石方萬萬沒有想到,方今雅出手不凡,竟然將德道書店和德道美術館演繹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事件、一個話題。

開業在即,德道書店似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舉動,可就在一天早上,德道書店和美術館成為電視、廣播、報紙、路牌廣告上的焦點和風景,人們眼睛裏看到的,耳朵裏聽到的,嘴上談論的,都是它們的新聞、消息以及背後的故事。在電視節目裏,方今雅侃侃而談一個書店對一個城市的意義,要把德道書店辦成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報紙上,她接受記者專訪,闡述一個企業建立美術館的目的,在於給家鄉建設一道美的風景;她還接受一所大學的邀請做了一場講演……一時間,她成了一位企業家,而且是一位漂亮的企業家。此前,這個城市裏能夠讓大家記住的女企業家隻有禾禾酒坊的總經理趙丹涵,現在,人們又認識了方今雅。她讓眾人眼前一亮。她的身上彌漫著一股書香和藝術氣息。人們從她的身上開始翹首企盼德道書店和美術館的開業。那幾天的書店、圖書城、黑石書店,銷售額急劇下降,許多人都等待著要去德道書店。何況,方今雅表示,開業的一個月裏,全場7.8折,購書超過80元的,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