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手下人報告說:“趙雲已北走,投降曹操去了。”
劉備聞言,拔出手戟擲向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
當初趙雲追隨劉備,替劉備統帥騎兵,後來又跟隨劉備到了荊州。
趙雲武藝高強,有膽略,劉備對他很器重,趙雲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
當趙雲保護劉備家口南撤被衝散後,趙雲唯恐劉備唯一的兒子也落入曹軍手中,於是他不顧個人安危,單騎赴敵,殺入重圍,終於找到甘夫人和劉備幼子劉禪。
又救出糜竺,糜夫人因腿部受傷無法行動,趙雲欲將坐騎讓之,糜夫人不願拖累趙雲,投井而死。
也許,在死亡的那一刻,糜夫人回憶起了六年前初見劉玄德時那小女子的悸動吧。
趙雲害怕曹軍盜屍,推土牆將麋夫人掩埋,然後將劉禪係於懷內,殺透台軍,追上了撤退的隊伍。
卻說趙雲一路狂奔,總算是追上了正在樹下歇息的劉備等人,趙雲急下馬向劉備請罪,喘息著說道:“趙雲之罪,萬死猶輕!糜夫人身帶重傷,不肯上馬,投井而死,雲隻得推土牆掩之。懷抱公子,身突重圍;賴主公洪福,幸而得脫。適來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多是不能保也。”
於是將布條解開一看,原來阿鬥正睡著未醒。
趙雲轉悲為喜道:“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給劉備。
劉備年近半百,才有這一子阿鬥,不足一歲。
因其一向視“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是故先前劉備的兩個夫人雖也曾生養,隻是由於連年戰亂,四處漂泊,竟然沒有一個能留住。
劉備伸手接過,擲之於地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道:“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劉備望著遠處那滾滾塵土中的夕陽,緩緩說道:“我不希望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有事,你們就是我的兄弟!所以大家要記住,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一定要保持冷靜,安全比一切都重要。”
眾人齊聲應是。
劉備激揚道:“我們是瓷器,不要和瓦罐硬碰,隻要耐得住寂寞,我們總有一天要站在山峰的最高處!”
“站在最高峰!站在最高峰!”眾人齊聲喊道,聲音震天,總算淹沒了遠處人們的哭喊聲和戰馬的嘶鳴聲。
劉備是刻意這樣說的,一是讓大家有一種優越感,跟隨在他身邊的優越感。
連年來的敗仗讓身邊這些將士開始有些沮喪了。
劉備明白,不管是失敗還是勝利,自己身邊的這些兄弟是最重要的,特別是這些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兄弟,這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不管是萬人敵的關張趙,還是一直緊緊跟隨自己對自己青眼有加的簡雍、糜竺、孫乾、伊籍,亦或是時刻默默保衛自己周全的陳到,都是自己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他們的命直接關係到自己以後爭霸的前程,所以讓眾人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是必須的。
這一刻,劉備已經暗暗發誓,一定不會再讓兄弟們顛沛流離,讓自己妻離子散了,既然到了江南,是時候建立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了!
徐庶的母親被台軍俘獲,徐庶向劉備告辭,指著自己的心說:“我本來打算與將軍共同建立王霸大業,是靠此方寸之地,現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亂,留下無益於事,請從此與將軍分別。”
劉備聞言十分痛心,但是也無法挽留。
臨行之時,徐庶再獻一計道:“江陵有張允五萬水軍駐守,不一定會接納將軍,將軍去江陵不如去夏口,我聽說孔明已早作打算,今日正是可用之機。”
言畢,徐庶拍馬而去,不忍回頭,獨留劉備及其身後一幹人眾立於高崗之上。
徐庶是最早投靠劉備的謀士,嚴格的說,他是劉備的第一個謀士,而且受到了重用。
是他,讓劉備了解到了謀士的作用,並且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此時他選擇離開,並不是因為他隻能同享樂不能共患難,而是因為他的母親與劉備的一雙女兒一樣--被台軍俘虜了。
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非常推崇孝道。正是在孝道觀念的影響下,徐庶決定離開劉備,前去台駘軍中,解救並奉養被俘虜的母親。
劉備將心比心,理解在母親遇難時作為一個兒子的心情,沒有強留徐庶,這體現出了劉備廣闊的胸襟。
而當初曹操的大將韓浩卻要求下屬靳允不要在乎母、弟、妻、子的生命,他的做法比之劉備,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