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三章 詩興大發的曹操(2 / 2)

曹操撫慰單於等人,收了駿馬萬匹,那天就回兵,曹操還把烏桓掠去和逃亡烏桓地區的十多萬漢族人帶回內地,又挑選了一些烏桓騎兵補充到虎豹騎中。

當時曹操冒險由小路北進,情況惡劣,路途險阻。返回途中,時寒且旱,二百裏無複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乃得水。

大軍途經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之景觀,命士卒山中覓水,得泉(後稱相泉),操遂令軍止行安營。

尋樵夫聞知,此謂碣石流域,泉溢於虎山坡,南稱龜山,西南碣石山。

日落,時黃昏,遠眺夕陽暮色,近擁萬馬千軍,誌未酬,己暮年,而詩性起,作賦《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曹操從柳城班師,走的是濱海道。當他經過渤海之濱,登上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島附近),俯瞰腳下奔騰澎湃的大海,迎著蕭瑟的秋風,遙望遠處時隱時現的島嶼,想起經過艱苦奮戰得來的勝利,滿懷豪情的曹操揮灑間便寫下了傳世之作《觀滄海》,全詩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曹操回到易縣時,郭嘉已經死了好幾天,屍體停在公廨。曹操前往祭祀他,大哭著說:“郭奉孝死了,是蒼天要讓我喪失了啊!”回過頭對眾官說:“你們年歲都較高,和我是一個輩分,隻有奉孝最年輕,我本想培養他做北軍中堅。沒想到他英年早逝,讓我的心都裂開了!”

曹操帶領眾官又在郭嘉靈前設祭。郭嘉死的時候三十八歲,跟隨曹操征戰近十年,多立奇功。

郭嘉出生於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於此地。

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

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隻與心目中的仁人誌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

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

於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之後郭嘉被荀彧引薦給曹操,便成為了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

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孫吳”。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後人有詩讚曰:“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北軍梁棟傾。”曹操帶領兵回到薊縣,讓人帶著郭嘉靈柩在潁川陽翟他的故鄉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