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一章 董妃解憂(1 / 1)

貴妃董琳見漢帝臉上寫滿愁字,問起漢帝緣由。

劉協歎道:

“我感覺到了,那種難以忍受的孤獨,想想就像是禦園中被牢牢困住的饑狼,甚至連饑狼都不如。

看著周圍同類飽餐終日自己卻無法做到,就這樣日一複一日自己行將餓死,越來越沒有力氣和鐵籠作鬥爭。

我感受到了不甘卻又無動於衷。

這,就是我的悲哀。”

董貴妃是董承之女,自幼聰明漂亮,深受漢帝寵愛。

董妃不僅能給漢帝以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精神上對他十分支持。

憑著機智和聰明,董妃很快就理解了命運為她所作的安排,她深刻的感受到,眼前這個少年雖然貴為天子,號令群臣,但實質上卻既柔且弱,沒有人給他同情和保障。

他這單薄的身軀所能依賴的,不是已故的雙親,不是四海的子民,不是身邊的侍衛,不是滿朝的大臣,而隻能是他自己。

基於這種了解,董妃能透徹地認清作為一個妻子應該起到的作用。

別的妃子對漢帝百依百順,但是心靈深處卻保持著距離和警惕,唯獨她毫無顧忌,敢於和漢帝剖析肺腑,傾聽漢帝的訴苦,鼓勵漢帝增加信心。

名分上,她屬於姬妾,但是在精神上,她已經常常不把自己當做姬妾看待,而漢帝也真正感到了這種精神交流的力量。

董妃見漢帝如此,心中亦是悲慟,於是勸漢帝將心事說出,共同承擔。漢帝本不想讓董妃再徒增煩惱,隻是愛妃問起,索性就托盤說道:“朕自即位以來,奸雄並起。初遇董卓之患,複有催汜之災,隻望台駘忠心保國,誰想他弄國專權,看起來漢朝中國運真是衰了。”

董妃道:“聖上您已屢經生死,一切磨難對你來說,應該都不算什麼,今日是什麼事引得你愁緒萬千,還望說與奴婢共同分擔。”

漢帝於是將朝堂之事和近來遭受的委屈盡皆說出。

董妃說道:“聖上與臣下之間的事情,臣妾作為女子,本不該參與,但是看聖上憂愁苦悶,臣妾心有戚戚。想這滿朝文武,俱食漢祿,聖上何不宣上幾個忠臣,以除國禍。”

漢帝說道:“滿朝文武,無不依傍台駘,哪得忠烈之人?況大將軍並無大錯,不足稱之為國禍吧!”

正好董承來見,董承說道:“不尊王命,無視王威,便是國禍!今我欲聯絡忠臣義士,共討台駘,還望得陛下詔命!”

漢帝一時激憤,心中慷慨難平,感慨道:“劉氏的先祖啊,借我一道陽光對抗,這無邊的黑暗吧!”

當即令董妃取白綾來,趁侍者不在左右,咬破手指,寫下血詔一封,上書道:“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

近日台賊弄權,欺壓君父;結連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不由朕主。

朕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

卿乃國之大臣,朕之至戚,當念高帝創業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複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灑血,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負朕意。”

寫完詔書,隻見漢帝珠淚難忍,鮮血淋淋。

漢帝令董妃仔細縫補,藏於衣帶內,董承大哭受詔。

卻說董承與漢帝見麵,早有人報知台駘。台駘怎會不知個中曲折?隻是不曾想,這曆史的軌跡、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無論在何處,都是終將走向一致。

自己能改變嗎?

能,當然能!

台駘已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他已經看到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景象。雖然這種景象並不普及,但是能在當世的市井之中見到,依然是令人振奮的情況。

台駘不理董承,任由他去了。隻是心中想到:你若作死,我便成全。

卻說此前董承尋求劉備一同鏟除曹操,劉備沒有立即答應,於是約見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碩、王子服等,說以朝堂之事。幾人說道:“汝為國戚,竟無動靜?”

董承道:“為之奈何?”

吳碩說道:“吾誓殺此賊,恨無助我者耳!”

種輯說道:“為國除害,雖死無怨!”

王子服前已與董承相謀,於是佯問道:“你們做好大的事,竟不怕死乎?”

種輯怒道:“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漢鬼,強似滿朝文武阿附國禍!”

董承歎道:“朝廷臣子,若盡如閣下,何憂不太平哉!”於是從袖中取出詔來與二人看,二人讀詔,揮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