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章 遼東霸王公孫度(2 / 2)

因此,公孫度因管寧為人賢明而不再提防他,民間則受到他品德的感化,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曹操任司空後征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人都回去了,隻有管寧安閑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

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邴原,字根矩,是管寧的同鄉,邴原十一歲死了父親,家中貧窮,又早早成了孤兒。他家隔壁有學堂,邴原經過學堂旁就哭泣。老師問他說:“小孩子悲傷什麼?”邴原說:“孤兒容易傷心,窮人容易感懷。那些學習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羨慕他們沒有成為孤兒,二是羨慕他們能夠學習,心裏悲傷,因此流淚。”

老師也為邴原的話哀傷,說:“想讀書,可以啊!”

邴原回答說:“沒有學費。”

那時的老師可是如父般的存在,這位沒有留下名姓的老師對邴原說:“孩子如果有讀書的誌向,我白教你,不要學費。”於是邴原就入了學。一個冬天的時間,背誦了《孝經》和《論語》。

邴原曾到遠方去遊學,八九年後才返回家鄉,老師和朋友們以為他不會喝酒,所以隻拿來米和肉為他送行。邴原說:“我本來有酒量,隻是因為怕荒廢學業,才將酒戒掉。如今就要與你們遠別,可以喝一次。”於是與眾人坐在一起飲酒,喝了一天也沒醉。

邴原年輕時與割席斷義的管寧齊名,都以節操高尚著稱於世,州府下令征召他們出任官職,兩人都一樣不願為貪圖榮華富貴去做官。黃巾起義爆發後,邴原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鬱洲山中。

當時,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薦邴原。邴原認為黃巾軍正在興盛時期,於是到了遼東郡,與同郡人劉政關係很好。劉政因為富有智謀而令公孫度畏懼,所以公孫度想要殺死他,把他全家都拘捕了,劉政因不在家而得以脫身。

公孫度通告各縣:“敢有窩藏劉政的人,與劉政同罪。”劉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個多月,這時東萊郡太史慈正要返回,邴原於是把劉政托付給了太史慈,然後對公孫度說:“將軍前些日子要殺劉政,把他當作自己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離去,您的禍害難道不是已經除去了嗎?”

公孫度說:“是這樣。”

邴原又說:“你所以害怕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現在劉政已經脫身,他的智謀將得到使用,為什麼還拘押劉政的家屬呢?不如赦免了他們,別又結下一仇怨。”公孫度於是放出了劉政家屬,邴原又出資把他們送到劉政家裏,使他們都得以返回原郡。

邴原為人性情剛直,喜歡評價人物,抨擊不合理的現象,從公孫度以下的各級官吏,都對他表示不滿。管寧對邴原說:“隱藏的龍,以不為人所見而成其德。不合時機而發表意見,都會招來災禍。”於是秘密教邴原尋機逃回中原。

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器度寬宏,學業精深,年輕時名望在管寧、邴原之上。王烈拜潁川人陳寔為師,與陳寔的兩個兒子結為朋友。當時一些潁川名士如荀爽、賈偉節、李膺和韓元長都跟隨陳寔學習,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為,都與他交往,王烈當時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學成後王烈回到平原,在那裏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最終帶動了風氣,當地所有人都行善遠惡。

他善於教誨,鄉裏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賊請求說:“甘願受刑被殺,隻求不讓王烈知道。”王烈聽說後讓人前去看他,並送給他一匹布。有人詢問送布的原因,王烈說:“偷牛賊害怕我聽到他的過失,表示他還有羞恥心。既然知道羞恥,就能夠生出善心。我送給他布,就是鼓勵他從善。”

後來,有一位老人將佩劍丟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後,便守在旁邊,到了傍晚,老人回來,找到了丟失的劍,大為驚奇,便把這件事告訴王烈。王烈派人調查,原來守劍的人就是從前那個偷牛賊。

民間發生爭執後,去請王烈裁決,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隻看到他的住宅,便紛紛退回去,向對方表示讓步,而不願讓王烈知道他們有過糾紛。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法的力量。

當時因為國家紛亂,有識見的人不多,一些人結成朋黨,互相攻擊,而當時到遼東避亂的人,很多都被這些人出言誣害,而王烈在那裏居住多年卻沒有問題。王烈同時當遼東太守公孫度的長史,令遼東強者不欺負弱者,沒有人恃眾淩寡,商人亦沒有抬高價格謀取暴利。

當時移居遼東的中原人帶去了較為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推動了當地生產技術和封建文化的發展,以其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融合遼東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