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最血腥殘酷的戰鬥發生在這裏,一方是急於立功,訓練數年的士兵;一方作為張燕的精銳親衛,誓死要保衛張燕的周全。雙方士兵實力相當,彼此以死相拚殺紅了眼,仿佛雙方有什麼新仇舊恨要清算一般。由於渤海軍前仆後繼往前衝,張燕的近衛廝殺的筋疲力盡,而傷者根本無法撤下戰場。
黑山軍後軍一看前線吃緊,紛紛前來助戰。因為渤海軍不斷湧來,而黑山軍的後軍拚命在身後向前推擠,張燕的近衛步兵頃刻間土崩瓦解。右翼五千騎兵此刻已被張郃指揮的狼騎兵纏住,無法支援,況且中軍的混戰根本也不是騎兵能幫的上忙的,有人見過騎兵衝擊城牆嗎?顯然沒有。
其實戰局是對渤海軍有利的,三千狼騎兵將張燕五千近衛騎兵主力緊緊吸引住,正好起到一塊砧板的作用,而潘鳳的驍騎營現在則騰出了手來,此時就要高舉驍騎營這把利刃,對張燕痛下殺手。
黑山軍左翼潰散以後,在雙方步兵的牽製與阻擋下,黑山軍右翼騎兵無法對眼前膠著的雙方步兵痛下殺手。而這時則體現出了張郃指揮藝術的高超,隻見高處張郃令旗急速揮動,黑熊軍從戰場的右側在令旗的指引下開始向左旋轉,聯合驍騎營開始從左翼攻擊張燕中軍,而台駘率領前軍和中軍從正麵直撲向張燕。
此刻的張燕有苦說不出,黑山軍若幹部落,號令難行,完全是靠著利益和自己平素的威信積聚到一處。若是順風的局麵這十萬眾便是一群撲向羊群的狼,但若遇到渤海軍這樣的硬骨頭他們便恢複了流寇這烏合之眾的本色。由於號令不達,後軍前湧,前軍後退,左翼右奔,右翼親衛騎兵又無法支援中軍,一時間四麵楚歌,如墮深淵。
張燕的五千親衛步兵已經抵擋不住來自兩麵的攻擊,不久陣形就瓦解,但是頑強的親衛士兵依然三五成群,和步步逼近的渤海軍殊死搏鬥,因為他們都知道主帥被擒的下場,於是人人抱定必死的決心。這時台駘揮舞破亂衝在最前麵,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眾將士在主帥身先士卒的感召之下奮勇向前,很快渤海軍就衝開了張燕親衛的陣型。
此時,以張燕之子張方為首的一批親信和他們的衛隊拱衛於張燕的周圍,外圍是張燕已經被衝開的親衛步兵。張燕和張方身先士卒,以鼓舞士氣,張燕是整個黑山軍的核心,他率部擊潰了突破自己親衛軍防線的一股狼騎兵,親手將數人砍落馬下。
在這場混戰中,黑山軍的單打獨鬥和渤海軍的組織紀律性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始終保持嚴整的隊形互相照應。張燕的戰車周圍,雙方陣亡將士的屍體堆積如山,在此喪命的大將包括黑山軍萬人統杜長、王當等,張燕的心腹盡皆戰死。
南宮之戰,高覽陣斬敵軍大將,以血腥手段,震駭黑山軍。張郃抓住這一機會,變動陣型,令黑熊軍讓路,精銳輕步兵進行突進。這時眼看渤海軍前軍就要被黑山軍一萬弓手如蝗的箭雨迫退,潘鳳率領精銳驍騎從左翼插入,衝破黑山軍陣型。渤海前軍趁勢貼上,右翼兩支騎兵纏鬥,狼騎兵成功黏住了黑山軍的機動部隊,令其四肢全部癱瘓。黑山軍首領張燕有心調度,卻號令難達,由於缺乏有效指揮,雖然黑山軍人多勢眾,但各自為戰,前擁後擠,亂成一團。而渤海軍在張郃的調度下,前進轉移,尤為一體,與敵搏鬥,各依次序。即使是潘鳳所率的驍騎營,也是分為一百個小陣,同進同退,相互呼應,縱橫敵軍之中。最終,渤海軍以傷亡三千士兵的代價擊敗了黑山軍,黑山軍除了被踩踏、斬殺而死的三千前軍和左翼弓步兵,其餘的損失盡是中軍近衛,約有兩千人。
由於陣地戰最考驗的就是根據戰場上形勢的變化而對部隊做出相應的指令,確保能憑借各兵種的配合來克敵製勝。顯然黑山軍這支隊伍難以做到這一點,隻是憑借人數的優勢橫行冀州。所以說張燕的失敗是必然的,即使潘鳳沒有奇兵插入,即使黑山軍的弓手擊退了渤海軍,就憑他們現有的體係,遲早還是慘敗。
看著帳下被俘虜的張燕、張方父子,台駘不知該如何處置。黑山軍雖敗,但是大部分都潰逃四散,這次行動主要目的是斬首,所俘不多。略一思索,這張燕好歹是冀州舉足輕重的人物,試試看能不能招降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