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到三國(2 / 3)

“黃老就在你身邊。”客商中走出一個中年文士,此男子束發於頂,頭頂置冠,看起來慈眉善目、儒雅非常,眉宇間散發出悲天憫人的哀愁,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他屈身把幾枚五銖錢放入老太太碗中,說道,“老人家,你說你信奉黃老,你可知道黃老是誰嗎?”這人似乎已經看出了老太太的疑惑,然後又說:“不論你知不知道黃老是誰,他都會護佑他的子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老太太信任地看著這個手中拿著九節杖的落第秀才,卻不知道這人正是她所信奉的太平道的教主張角。

渡口邊還有點活氣的人看到有人賞了錢,紛紛湧了上來,一邊喊著“黃老救我!黃老救我!”一邊圍住了這個中年男士。那架勢簡直是你給了那老太太,不給我們就別想走。看到這情形,老太太護住自己的飯碗,羞愧的躲到一旁,可不敢讓別人趁亂奪走了自己這數枚錢幣,這可是夠自己吃上好幾天呢,又可以多活幾天了,活著真好啊!老太太趁人不注意,趁亂離開了這個渡口。如果這時候有人問老太太活著哪裏好,這老太太多半也回答不上來,這大概就是生而為人的本能吧。

中年男士苦笑了一下,九節杖一揮,緊隨著自己的隨從掏出了一把五銖錢,朝遠處一撒,周圍奄奄一息的人仿佛是回光返照般生龍活虎的爭搶了起來。待文士一行走的遠了,這些人還手忙腳亂的在雪中搜尋看是否有遺失的銅錢。張角忍不住回首望向這些信奉黃老的子民,複雜的眼神卻與台駘的目光撞了個對個。

“那個小子很有意思嘛!”張角隨口對身邊的馬元義說道,“事情安排的怎麼樣了?”

“稟良師”,馬元義抱拳道,“荊、揚兩地的子徒正在往鄴城移動,不日將與冀州眾彙合,集宛城渠帥張曼成、汝南渠帥彭脫、潁川波才形成合圍洛陽之勢。”

“洛陽方麵是否妥當?”

“各級部門官員都有黃老信徒,特別是中常侍封諝、徐奉皆聽命黃老,相約甲子日之期內外同時起事。”

“辛苦你了元義,洛陽方麵還需有賴於你啊,大事成後,汝當錄本師尚書事,職無不總。”張角仿佛看到了2個月後自己狂熱的信徒殺進洛陽城,自己振臂一呼,天下震動的美景,經過十年的傳教、謀劃,大事可期了啊!

184年的張角(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無疑是意氣風發的,手中九節杖一揮,大賢良師所散發出的光芒便能遮蓋億億眾星,起義軍所到之處,群眾紛紛響應,或入伍為信徒,或送糧送衣。燒官府,殺貪吏,分財產於百姓,兵鋒所向,攻其所指,真是暢快淋漓。然而東漢王朝仿佛是行將就木的病人一樣,自己的肢體早已腐爛到感受不到一絲痛楚,對於民眾的激變竟然沒有一點反應,這讓張角的籌劃進展的無比順利。

經過十數年的籌劃積累,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已經擁有幾十萬信徒,遍及全國四分之三的州府,其中不乏地方豪強以及各級官吏。經過努力不懈的活動,張角甚至已經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洛陽行宮聯絡到皇帝近臣中常侍封胥、徐奉作為內應。這個時候的信徒是狂熱的,因為太平道利用法術、咒語治愈很多患病的百姓,而且盲目無助的百姓最需要的正恰恰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活命以及給自己精神依靠的領袖。

當初,落第的秀才張角問兩個弟弟道:“人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勞作,就像祭神儀式般有血有肉的代代薪火相傳,幾乎沒有一刻的空閑,直至死方休。可他們已經經受了這麼多的苦難,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人餓死,那麼多人苦難困厄?他們存在的意義,難道僅僅是以自己的血肉,去供養那些世代相傳的豪族世家嗎?山川、河流、土地,這個國家資源如此豐富,為何人民無法染指?難道沒有人願意打破這種利益分配的方式嗎?”兩個弟弟沒有張角的文化,但是他們看出了張角的憤怒和不甘,他們沒有接話,他們也知道自己不用說話,他們知道,不管大哥要做什麼,自己用心、用力的去幫忙就對了,畢竟這個世界上,隻剩下他們三兄弟一家人了。

不管張角創教的初衷是什麼,這個時候的他早已利用百姓對王朝的不滿和憤怒將信徒的雪球越滾越大,挾裹著空前的農民力量。他能準確的把握住百姓們的需要,因為他以前也是這尋常百姓的一員啊!現如今坐擁數十萬之眾,虎視京畿,雖然起義軍內部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龐大的車輪一旦轉動,誰又有能力一下子將其阻止呢?而且全國各地的百姓這麼信奉自己,朝中已經有了現成的內應,那麼水到渠成,就讓這昏庸的統治階級感受一下農民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