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場休息結束,雙方球員再次登場。
l劉成六人按照我剛才布置的戰術和陣型重整旗鼓,入場站定;而豪門書院則陣型不變,此刻他們的神情要比之剛開場時輕鬆了許多,當看到我方球員的站位時,更是樂的捧腹大笑。這也難怪,在北宋時期,“陣型”二字,隻會出現在戰場之上,對於蹴鞠運動,他們大多習慣了按部就班的沿襲,勝負之分隻靠技術,很少會考慮上其他的因素。
王縣令一聲令下,我方開球。
王海顛了一下皮球之後,沒有過多的動作,直接起腳,來了個大力的抽射,皮球以勢如破竹之勢,準確無誤的穿過風流眼,直奔對方場地。
“嘭”
皮球落地,界內,我方得一分。
喝彩聲、慶祝聲,瞬間響起,不絕於耳。
同時,比分改寫為6:2。
其實,王海射出的這一球,除了球速快之外,沒有旋轉,也沒有急速的下墜,平淡無奇,就連皮球落地的位置都不刁鑽,但對方就是沒有救起,這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首先,王海的這腳射門太過突然,與北宋時期的秀下技巧之後再傳遞射門的蹴鞠方式背道而馳,所以豪門書院的球員們在心理上根本還沒有做好對方射門的準備,皮球便已經穿過了風流眼,當他們的後衛路人甲和路人乙反應過來之後,由於球速太快,他們也隻能將將的觸到皮球,談何救起?所以皮球落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眾所周知,皮球在空中運行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當拋物線兩端的距離不變時,王海退後到後衛位置,也就等於將拋物線的起點拖後了,那終點自然而然的也會跟在後移。再加上球門的位置不變,也就是拋物線的中心分割點不變,所以王海現在的位置踢出的拋物線的弧度要比在前鋒位置上踢出的弧度小很多,這也就更加利於王海對皮球的控製了。
最後,這肯定要歸功於我了,誰讓咱聰明絕頂,幾何所向披靡呢!咳,如果你要說我這一球的戰術布置的陰險,我舉雙手不同意,因為真正陰險的還在後麵呢。
輪到豪門書院開球,他們還是老樣子,老戰術,先秀花活再傳遞。隻不過,當皮球到米田共腳下時,他改變了之前的踢法。沒有過多的調整,借著皮球傳來的力道,直接用外腳背一腳顛射。皮球像是電梯一般,以很小的弧度直上直下穿過風流眼,落向我方鋒線三人組合和兩後腰中間的位置。
看著此球,我不由自主的噌的一下站了起來,之前我安排戰術時,要求劉棟協防左邊路,劉成協防右邊路,但對於中前場這個位置我忽略了,因為在我看來,不管射門的位置在哪,要想讓皮球穿過風流眼,那麼皮球下落的點肯定會在對麵場地的中後方,畢竟風流眼的高度在那。
所以當皮球下落之時,鋒線三人組同時轉身往後跑,而雙後腰同時向前跑,均是準備救球,如此一來,我方的中前場位置就出現了忙亂甚至有些混亂的場麵,若照此下去,就算皮球能救起,那五人也不可避免的撞在一起——因為他們五人都集中著精神,仰頭看著球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