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自己看小挺村長有點走眼。在村裏的喇叭裏,不再是田頭那熟悉的聲音,換成了張小挺那清脆的聲調。連鄉裏的原來是女鄉長的女書記都在會上表揚張小挺會工作。散會後女書記還對老田說,老田張小挺也是你帶得好,這一點值得肯定!田頭笑笑沒說什麼。因為田頭知道內情,張小挺幹村長還真欠點火候。但這段時間張,張旺子有事沒事就去張小挺的小店裏去坐,兩人都快成了一個人了。別人也有人說張旺子的閑話,幾輩子沒幹過村長,這現在幹不了了還指手畫腳,也不嫌討人家的厭。張旺子聽說了,坦言道,我就是愛幹,咋的了?村裏的幹部咋啦?就不興有點精神追求嗎?
田頭碰上能說張小挺和張旺子好的場合就講他們的好話。用他自己的觀點,威信不僅是幹出來的,也是大家幫著豎起來的。那天老村長從省城回來辦點事,老哥兩談起現在的村委又發了一通感慨。就是把他們弄上位的遲了,看後邊這幾年把咋們累的。這村裏就是這,誰說離了誰不行,那都是胡說。看當年***他老人家去世那年,多少人都憂慮以後可該咋辦價?後來咋?鄧大人人家當家日子還不越來越好麼。我發現你這人就是有股死不要臉得勁,你我算什麼?敢跟人家那樣的偉人相比哩!哎!你也別太小瞧自己。就是那吹牛逼的話,我村長咋?村委會是一級政府哩!。。。。。。
清明節,又到了給祖先燒紙上墳的日子了。王瑩回來了!找見村裏張姓的幾個長輩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全村人在上完墳之後,搞一次村祭。消除多少年形成的因時代變遷造成的家族之間的誤會和怨隙。
這個倡議已經發出,咱村籍的許多人都紛紛響應,包括外甥旁支的人。事越弄越大,村裏成立了以王瑩為主導的,各大家族為代表的組委會。整理了村子的曆史脈絡,各家族發展經過,名人故事等等。大家都說可算是見識了啥叫人才了,十四天就出了一本書,名叫《咱村的人應該姓咱》。
村祭那天,鄉裏派人來了。縣文化館也派人來了,縣誌辦也派人來了。在村東頭的的醒目處,用噴塑繪製的王瑩為本次村祭寫的序言。咱村據考最有可能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始姓為張,迄今也為村中第一大姓,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一點三。。。。。。走過春秋,超越不了時代。各姓氏間的磨擦和糾結錯綜複雜,連綿不斷。可他們都沒有因此離開這片土地,他們的根都深深地紮在了這裏————咱村。
時至今日,咱村很多人提及自己的姓氏,還以一種很外道的口氣在強調我姓張,你姓王。請問?那我們這些,地主和貧農成分結合而生就得後代,究竟應該姓什麼?如果讓我們給咱村人冠上一個共同的姓氏,那大家覺得應該是什麼??????
我倡議,在咱村村祭日這一天,無論是還幸福的生活在村裏的土著。還是珍視自己血統的旁支。見了麵都要問這樣一句,你姓什麼?讓我們統一口徑回答:我姓咱!!!!!!!!
村落文化萬歲!
為塑造村落文化而付出的人們萬歲!萬萬歲!
村祭儀式的高潮即將到來時,在鄉裏女書記的陪同下,縣委書記聞訊特來參加。田頭趕緊讓人準備紙筆,縣委記揮毫潑墨寫下這樣一副對子。。。。。。
咱(讀作子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