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楔子(1 / 2)

咱村裏的那些人

一楔子

先說咱村,村子不大不小,兩三千口人吧。坐落在北緯35度,東經110度。大家說你這準也是不準,回答是不太精確。我村西南八公裏有座古鎮,少說也有個一千多年了吧。為啥?據說唐代的著名大將尉遲敬德的老家就是我(哦阿連讀)這(之哦連讀)兒的。至今這裏還流傳著尉遲他老人家跑馬圈地的故事,記得那年我去河北辦事,有人問起我是哪裏人?那時分我們正好在一農家小院裏坐著,院門大敞著。我靈機一動指了指院門上張貼的尉遲討老人家威風凜凜的帥照,對方茫然。沒文化!我心裏說著,但臉上咋能表現出來呢。於是開講,說實話那樁生意能做成,大致就是沾了尉遲他老人家的光。不僅如此,那個河北人大劉第二年就開著車來到古鎮,也就是那年我知道了古鎮的坐標。北緯35.48度,東經111度。更難得的是,現在大劉的女兒研究生畢業也來到我們地委工作。和我見麵,還調侃我,我來這裏都是你煽乎的。我覺得很冤,鍾靈毓秀擺在那,用煽乎嗎?

我很早就想寫寫村裏的事。可一直不敢寫。為啥?是咱村的知名度排不上號。在咱村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四個帶李姓的村子。村子的起源各有各的說法,現在也不一定李姓占主導。最可氣的就是西邊的大李村,人家就敢說人家是李牧的後裔。其實整個縣最有據可考的與李牧能扯上關係的村子是孝村。那裏應該是李牧的墓地,留在那裏的是李牧的偏將帶領的一幹守墓的人。可能是李牧的家裏人,也可能是李牧的死黨。因為要常年戴孝,故名孝村。大李村說是李牧的後裔我就是有點不深信,心裏想著吧其他三個村的各種互相不一致的說法其實才可信。大概這四個李姓都出自於孝村,因為李大將軍的虎威他們分支後都用了李姓。大李這一支可能真姓李,也可能隻有他們不姓李。但人家占盡風水,人丁興旺。現在已是個近七千人的大村,直到前幾年,人們的名字裏還能看到多少多少代。我這個推測是否正確我不敢肯定,但就這個想法我根本就不敢公開說,怕給自己找麻煩,甚至是挨揍。東邊的李現在王姓居多,北邊的李劉姓居多,南邊的竟然是司徒。可在距我村不遠的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村李姓還占絕對優勢,他們南邊的溝裏古墓較多,盜墓賊經常出沒。據講出坑的經常是漢代的物件。再遠一點的村子有過一次文物劫難。。。。。。行了!一提起這你就沒個完,說說咱村吧!行行行!不說了,說咱村。

說咱村,說些啥呢?論村子的起源肯定是比不過人家了。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去上墳一直要跑到別的村裏的地裏去。那裏有兩座一前一後磚砌的碑樓,有一年父親和我的數學老師兩人在認真地看碑樓上的字。看了一陣兩人交流說,是明朝的,有五百年了。第二年也或是第三年,墓碑被人砸壞了!赫然兩道裂縫。隻是有人說,肯定是那孫子村裏人幹的!等來年再去上墳,碑樓不見了,隻留下一片白的如枯骨的灰渣子。又隻是說,肯定是那個孫子村子裏的人幹的。就湊合地在灰渣子上擺了菜祭奠。我長大了,溯祖的心理一陣陣地翻湧。可我已沒有了殘垣斷碑可供我憑吊追尋。根據當年的印象和家人女孩隔代右腳的小腳趾的指甲蓋上分瓣的證據。我們的祖先八成來自於洪洞大槐樹。從我村與周邊村莊的土地的肥力和水利兩方麵的因素考慮,他們來時就是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落了腳。這裏就是個不養人的旱疙瘩,曾留下沒有吃的賣老婆的瘮人歌謠。從神子窯裏發黃的家譜上尋跡。本村大姓張,自於先祖張搌,無字的記載。我推測先祖可能是是個從事手工業的匠人之類的身份。從小時候上墳時看到墓碑被砸,一直墓碑被毀的人們的反應來看,推測先祖的心理怕也不是一個厲害人。失去了證據的考古就隻剩下推測,從先祖曾育有三子且都有子嗣這一點,推測先祖來此定居年齡並不很大。大槐樹移民的風暴當時是很厲害的,能在離洪洞不到一百公裏的地方落腳,我推測他們不是隨隊遷移,很可能是先行一步,一對夫妻攜幼子或二子逃至本地,繁衍生息,遂成村莊。數學老師聽了我的說法,不客氣地指正,家譜上的第一代肯定埋在這裏了,是第二代埋的吧?第一代不可能不追憶他的上一代。照他這種推理,祖上很可能是弟兄三個扶老攜幼一大家子人逃過來的。反正都是推測也辯不下什麼最終結論,信那個的都有。誰讓你們這些賊狼吃的不知道保護祖上留下的古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