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的第六天。
白登山上,劉邦雙眉緊鎖,麵寒如霜,看著眼前忽明忽暗的火堆,感覺活下去的希望也和這堆火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熄滅。
劉邦心浮氣躁,大吼道:“來人!添柴!”
沒過一會兒,一個侍衛就抱著幾根木頭走了進來。
劉邦一看之下勃然大怒:“怎麼隻有這些?你想凍死朕嗎?”
“陛下。”帳外一個聲音傳來,緊接著陳平就掀起帳簾走了進來。
劉邦一看是陳平,便忍住了怒氣。說起來,陳平這小子前後救了朕兩回命,第一次是鴻門宴後,項羽聽了範增的話,將朕困在鹹陽,後來還是陳平設聲東擊西之計將朕救了出來。第二次是項羽包圍成皋的時候,陳平用金蟬脫殼之計讓朕逃得性命,紀信成了朕的替死鬼。後來也是這小子施反間計氣死了範增,幫朕除了一大患。此人用計陰險毒辣,尤其善使絕戶計,不過,朕喜歡。
劉邦指了指旁邊的地方,說:“坐,陪朕聊聊。”
“遵旨。”陳平施施然坐了下來。
“陳愛卿啊,朕想問你個問題。”劉邦伸出雙手在火堆上使勁搓了搓,隨口說道。
“陛下請講,臣知無不言。”陳平連忙拱了拱手,恭敬地回答道。
劉邦繼續在火堆前搓著搓手說:“嬴政和項羽得了天下,但很快又失了天下,朕總在想他倆失天下的原委。朝廷權柄乃天下重器,我們總要謹慎從事,不能重蹈他們的覆轍才是。”
陳平聽到這裏,抬頭看了跟前的劉邦兩眼。眼前這位主子的須發已經花白,眼神中有幾分倦意,還有幾分憂慮,但他還是不禁肅然起敬。這位主子出身低微,讀書不多,但確是聰明過人,更有一個人所不及的長處,心胸開闊、目光遠大,現在他本該是躊躇滿誌的時候,卻在擔心步項羽的後塵,想得真深遠啊!
至於劉邦提出這那個話題,陳平覺得很突然,自己沒想好,一時也不好說什麼,於是便低頭不語。
“你怎麼不說話,朕想聽聽你是怎樣想的。”劉邦有些不滿。
陳平知道不吭聲是不行了,於是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低聲說道:“臣才識淺陋,這樣的大事難以詳述。不過,嬴政、項羽絕不能與陛下比肩。這兩人暴虐成性,殺戮太多,縱有萬夫不擋之勇,也難敵四海之怒,焉能不敗,項羽敗在失道。陛下有仁愛之心,又寬厚待人,天下英雄望風來歸,上應天理,下合民情,大漢正興旺之際,焉有覆轍之禍。”
劉邦抬了抬眼,不以為然地抽了一下鼻子,撇了撇嘴說道:“你啊,沒好好想,沒認真想。剛才那些話,朕已經聽膩了,聽煩了,也隻是曹參、周勃等所能言。”
“臣愚昧,願聽陛下教誨。”陳平笑吟吟地說。
“朕也沒想好啊,不過成信侯曾和朕講過一些話,這些話一直在朕腦海中轉悠,有道理啊!”
“成信侯道骨仙風,先知先覺,定有過人之見。”陳平恃才傲物,劉邦的那些謀臣們很少能受他的青睞,但對張良,他卻十分的敬畏,也十分的尊重。
“成信侯談到嬴政時說,嬴政一輩子雖然做了許多錯事,但除了建阿房宮和修驪山墓外,做的都是利於後世的大工程,隻是他過於心急了,長城、馳道、靈渠等,哪件不是盡一朝之力才能完成的?但嬴政卻在有生之年一股腦地全做了,百姓焉能不苦?
嬴政幹事氣魄大,築萬裏長城,修千裏馳道,為的是保境安民抵禦外侮,北邊的匈奴確是心腹之患。但修築之處都在荒僻險峻之山野,那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死多少人啊。
萬裏長城可謂是萬裏白骨堆成的,這還不算,有了長城就要有人駐守,數十萬大軍終年戍邊,後勤輜重使國家不堪重負。那時每縣每鄉年年月月都要一批批往外送民夫戍邊服役,那樣的差使當年朕這個亭長也幹了不少。去戍邊服役的民夫心裏都明白,此行是凶多吉少,十去九不回,因而一路逃亡,甚至鋌而走險,於是到處是遊民罪犯,陳涉、吳廣首舉義旗揭竿而起,天下便群起響應。所以,成信侯說,雖然嬴秦並非亡於匈奴之手,但禍端卻由匈奴而起,也因抵禦匈奴傷了國家的元氣。”
陳平微微點頭,心想,這匈奴確是一個禍端,照這麼說來,當年的強秦卻是間接亡在了匈奴手裏?陳平忽然有些明白了劉邦為什麼如此急迫地出兵北征了。
果然劉邦沉聲說道:“正因如此,朕此次才決定一舉掃平北方之亂,否則看匈奴越來越強大,不斷損耗我大漢國力,難保將來不會覆滅我大漢王朝!”
陳平此時才徹底明白了劉邦的想法,雖然十分認同,但心裏卻明白,這匈奴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消滅的。
劉邦自顧自地接著說道:“成信侯還談了民心與人欲這兩件事。成信侯說,順應民心者能得天下,這是賢明者都懂的道理。但縱觀天下,就算有明君在位,也還會禍亂不斷,少有安寧之日,這裏的一個禍根便是人欲。
春秋、戰國間你打我,我打你,打打殺殺幾百年,各國諸侯總不能仁愛相處,根子是心太大,欲望太高,一個個都爭當天下霸主,於是爭鬥不息,天下不寧。尋常百姓也有欲望,但他們的欲望小,農夫求田宅,商人求利,讀書人求仕進等等,所求有限,於國無礙,還有法度可節製。但諸侯王及朝廷重臣則不然,他們位尊權重,稍縱人欲便覬覦神器,有雄圖天下之心,於是,曆朝曆代都有謀逆反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