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女們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則言事的,並不用經過朝官們的手。皇帝接到戚懷瑾的則子以後大為意動,戚懷瑾的則子條分縷析切中時弊,法子也想得極為周全,看著似乎大為可行。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如果真能造出更好的農具,糧食自然富足,不愁人心不附。如果糧食能大量增加,國力自然水漲船高,耗都能耗死對手去。
隻是想想這件事會遇到的阻力,皇帝就覺得有點頭痛,叫太監下去叫來自己幾個兒女一起來議這個事。
佳音殿是皇上平日處理政事之餘稍作休息的地方,如今太子,昌平公主並晉楚二王都在。皇上叫他們換著看了戚懷瑾遞上來的則子,問諸子有何想法。太子首先開言:“息寧的則子有一點很有道理,如今農人不知匠事,匠人不識稼檣,農具上想再進一步怕是難上加難。隻是曆朝曆代匠作食官,是不許有田地的,要是分給他們田地那肯定也要和農人一樣負擔糧稅,自然也不能再由官府發給糧食。這樣一來,匠人也要看天吃飯,自然也更盡心田裏,怕是無心匠作。再者原是不愁吃食的,如今要自己營運口糧怕是要生怨的。若不如此,匠人一樣有田,卻不用負擔糧稅,官府還發給口糧,隻怕天下人心都要不服了。再者說農人,我們徭役並不繁重,因此境內農人還算安穩。如果要農人服徭役的時候再加幾日匠作差事那就難說不重了,且匠作不是出工大,見效還慢。一個農人服匠作役使也沒人敢用他們打製東西,說起來是費力不得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加役匠作的話,現在四方****,修路通河等工事實在是一刻也緩不得的。息寧的法子看著雖還不錯,以後天下安定了也得徐徐圖之,現在改動這些怕是不合時宜。”
昌平公主附和:“我認同大哥的,這個法子我看來是很好的,但是真推行起來怕還很有難度,況且現在不是拔經正維的時候。”
隻晉王有些不甘:“如果真能改進農具,隻要沒畝田能多出三鬥糧我們就可以安撫流民;隻要農具能借大力,一人能耕兩人之田,我們能多出多少軍隊?現在改動這些阻力肯定不小,但天底下的事隻要有改動肯定就有人跳出來反對的,現在趁著兵鋒至少那些富戶蠹蟲不會太多廢話。天下未定,咱們且在自己境內先推行起來,若有成效,何愁天下不入父皇掌內?”
楚王隻駁道:“二哥此言差已,自先賢改進耒插,至今已一二百年。中間難道就沒有些大賢大能之士?可見改進農具非一朝一夕之功。二哥考慮不可謂不打動人,可是若二三十年才出成效豈不耽誤大事?改進,誰知能改進到那個程度,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都要大把時間來陪著耗的。二哥也是領兵之將,隻說若果匠人們都能得田地,如果一心想著改進農具,兵械刀具如果減少了不是誤大事了?再者既然好好做匠人一樣能得田得地,誰還肯去戰場搏命掙出身?匠人身強體壯,刀械嫻熟,一如戰火便是悍卒,遠非田間務農的小民可比。若匠人有田,去哪裏找這樣一批肯拚死不惜命的悍勇出來,隻怕大事咱們大宇兵勇大半都要做軟腳蝦了。”
楚王也是究竟戰場的人物,一番話也切中戰事要害,晉王無從辯駁。
皇帝聽得諸子意見,知道此事怕是不行,也就按下這份折子不提。回過頭想想這息寧原是老六的媳婦,又氣韓王不長進,少不得把他如今的王傅們叫來好一通脾氣。召見韓王時見到兒子如今在自己跟前再不如以前那樣貼心孝順,隻被那些王傅們教的和別個一樣畢恭畢敬也覺沒趣。他本最寵愛此子,心中的氣也就消了大半,隻再三交代他以後凡事不可魯莽。韓王這幾個月被父皇長兄壓著,隻覺得一輩子的規矩禮儀都沒學過這麼多,如今行事看著至少很和禮儀了。
太子晚間回東宮,又把自己的長子叫來,把那份則子給他看了,又問自己長子有什麼想法。太子的長子在立國之初就被封成世子了,早幾年太子便帶著理些政事了。世子接過以後認真看了後說:“兒子看著這息寧縣主也算極有心思的了,隻是如今還不是時候。不知道皇爺爺是什麼意思?”
“父皇也覺得不錯,隻是有些不合時宜,所以決定留中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