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府城牆上,突破進來的清軍與守城的吳軍正打得難分難解!
吳軍本就兵強馬壯,人數優於攻城的清兵,再加上在此地養精蓄銳多日,士兵們好整以暇,顯得鬥誌昂揚。
雖被清軍攻破了城牆一隅,但吳軍在一陣慌亂之後,很快又反撲了回去。
兩軍相交勇者勝!
指揮清軍攻城的乃大將王進寶。王將軍雖為漢人,但對朝廷忠心耿耿,這些年跟隨圖海大將軍和張勇將軍建功立業,多次克敵製勝,深得朝廷信任,被康熙皇帝封為陝西提督,授予“奮威將軍”稱號。
因漢中府在兵戰中位置極其重要,康熙在麵臨兵匱糧乏的情形之下,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派出了威名遠鎮的圖海大將軍來平定西北戰場。
圖海大將軍在危難之中接受了重任,他心裏明白,這次的任務比上次降服王輔臣的叛變更加沉重,也更加緊迫!他不僅要快速收複陝西失地,更要遠征被吳軍攻克的甘肅諸地。
眼見這些年來朝廷因四處征戰而導致軍中人丁凋零,士卒奇缺到一支大軍不足萬人的境地。在此種艱難的條件之下,唯有任人唯精,保證處處以少勝多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
圖海大將軍深知王進寶才能,在召見王進寶密談之後,僅撥出三千人馬交給了他,第二日便宣師布將,令王進寶即刻帶兵趕去漢中府收複要地,自己則帶著趙良棟、張勇等大將向西挺進。
吳軍卻是不同情形。由於吳三桂打著恢複漢室的旗號,平時受盡滿人欺淩的大多數漢民百姓心中將其視為正義之師,是以吳軍所到之處均受到夾道歡迎,更有青壯年紛紛加入到征討清軍的隊伍之中。隨著吳軍的不斷推進,隊伍也日益壯大起來。
從目前情形來看,王進寶若想以劣勝優攻下漢中府,其難度不亞於登上雲霄!
三千日夜奔勞的子弟兵對陣留守的三萬好整以暇的守軍,若是勝了,則王進寶名垂青史。但若敗了,清廷鐵律之下留給王進寶將軍的隻有一條路可走——為國捐軀!
漢中府的守將原是吳軍大將王屏藩,亦是吳三桂最為青睞的義子。
王屏藩前些年靠販賣馬匹給吳軍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財力保障。吳三桂起兵之後,王屏藩受吳三桂之托棄商從戎,帶領一路大軍直襲清廷西北地區,一路攻城拔寨,很快便占領了安康、漢中府等要塞。
攻下漢中府之後,因秦嶺大山阻擋,王屏藩心想若率軍直攻長安城不僅耗資巨大,且由於大山難以翻越,即便到了長安城邊恐怕也是勞軍必敗。一番思量之後,王屏藩決定留下一名部將鎮守漢中府,自己則帶兵繼續向西推進。
很快,王屏藩帶軍向西連克寶雞諸地,緊跟著又向甘肅、長安方向同時推進,意欲一舉拿下西北地區。
眼見西北地區即將全麵失守,康熙大驚失色,派出重臣圖海大將軍親自領兵迎戰。
漢中府守將原是王屏藩的心腹大將張煥天,奉命帶軍在此養息蓄銳數日,通過招兵買馬壯大隊伍,然後一路向北穿越秦嶺山脈到達長安,與王屏藩形成合圍之勢,一舉攻下長安城。
若長安城失去,西北地區便再無懸機,到時清廷猶如失去了右臂,隻剩下被圍殲之勢了!
不過張煥天還沒來得及發兵,便分別迎來了吳三桂和王進寶。
吳三桂來此的目的一方麵是督軍,希望能加快西北戰區的推進速度,快速斬斷康熙的念頭;另一方麵還有其它一些原因。
隨著吳三桂的到來,張煥天便隻能做了個名副其實的“守將”,天天坐在城牆上麵指揮兵卒排兵布陣。
不過在張將軍的親力親為之下,守城的士兵們顯得士氣高漲,平時訓練也是極為賣力,居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城牆上旗幟鮮明的守軍足以令所有來犯的部隊望而卻步!
若不是天降神兵馬辰宇,僅憑王進寶的三千人馬,隻怕連城牆都登不進去便可能已全軍覆沒了。
此刻的王進寶已在炮火掩護之下站到了城牆上。指揮士兵對抗著接踵而來的吳三桂援軍。
三千子弟兵人數雖少,但王進寶治軍嚴明,平時練兵有方,此番在他親自指揮下,兵卒們個個以一敵百,居然殺得兵強馬壯的吳軍連連敗退。
眼看即將攻到城門位置,此刻吳軍已失去了鬥誌,丟盔卸甲地向後狼狽跑去。
“殺!”王進寶大聲命令道。
清軍隨即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整齊聲音“殺!”,隨後向吳軍追去。
吳軍見清兵個個如神魔附體,不由愈發慌亂,登時亂了陣腳,轉身向後逃去。
眼見勝負將定,便在此時,隻聽一聲中氣十足的大喝之聲傳來:“誰敢再撤退一步,殺無赦!”
王進寶聞聲抬頭一看,不由吃了一驚,臉色頓時變得難看起來。
喊話之人不是別人,正是吳三桂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