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古玉現世(2 / 3)

“竇文場是誰?沒聽說過。”

“這人是個太監,唐德宗李適身邊紅極一時的大太監。”

看我依舊搖頭,秦老杆繼續道:“唐德宗李適是唐代第九個皇帝,這個皇帝在曆史上是個挺有意思的皇帝。年輕沒當皇帝那會兒,恰好趕上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知道吧?”

“恩,聽戲的時候聽過,你繼續說。”

“他安史之亂後登基,深知國家安定的可貴,所以登基後也是雄心壯誌,要好好的振興國家。可惜天不遂人願,政策總執行不下去,最關鍵的一條,他有心整肅藩鎮,結果落得個藩王聯手造反,自己被逼逃出皇宮的慘劇。竇文場就是出逃時一直也是唯一陪著德宗的兩個大太監中的一個。因為出逃時有竇文場他們的忠心陪伴,所以回宮後德宗大大嘉上他們,而且給竇文場封很大的官,賞賜給他無盡的財寶,這個,就是寶物中的一件。”秦老杆從兜裏拿出一塊古玉。

我接過這塊古玉,玉有十厘米長,三厘米寬,呈六棱柱形,通體乳白色,稍微有些偏黃。柱頭是一個獸頭,獸頭獰麵獠牙,張著大口,一根六棱柱從口中吐出。六棱的每個麵上都有花紋,看不懂紋路,有一麵的紋路中嵌有幾個八卦卦辭的鏡麵字。鏡麵字就是印章上的那種反過來的字體。六棱柱的底部是一個蓮座。這塊玉整體有些模糊的透明,能隱約看到玉的中間有一條紫色的線條,從獸頭直通蓮座底部。除此之外玉上沒有了任何裝飾。

“就這塊玉?是你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想得到的寶貝?墓裏其他東西都不要,就要這麼小一塊玉?”

“恩。”老大接過玉,在手裏把完了一會兒道:“沒錯,我們在找的,還有剛才的河北人要找的,就是這個寶貝。”他點著一口煙繼續道,“剛老杆說的沒錯,這塊玉是唐德宗賞賜給竇文場的。”

“竇文場愛玉如命,當年德宗回宮後,特意把這塊六棱玉賞賜給他,但沒想到,這塊玉卻要了竇文場的命。”

“啊?這話怎麼說?”

“這塊玉在德宗時就是塊古玉了,是晉代留下來的。具體來曆目前說不清了,隻有一些野史記載,德宗得到此玉後‘分外珍惜,常置於案幾間’。德宗回宮後將其賜予竇文場,竇文場很是珍惜,但沒想到得到此玉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甚至半癱在床。待到唐順宗即位後,他又被同朝大臣舉報彈劾,被迫告老還鄉。還鄉後不久,兩個義子就先後病亡,納的小妾也一死一瘋。竇文場一共收有四個義子,剩下的兩個就懷疑是古玉在作祟,要竇文場扔掉。但他認定皇上所賜沒有問題,就堅持留了下來。沒過三個月,竇文場也暴病身亡,臨終前要求將此玉與他一同下葬,義子們興然答應。將其和此玉一起葬於漢中,就是咱們挖的這個墓。這個墓地上竇文場隨德宗流亡到此時,自己給自己尋到的,風水趕不上帝王陵墓,但已是萬裏挑一的風水寶地了。而且他還安排義子為其設置疑塚,為的就是保全此玉。”

“哦……原來還有這麼個故事。”

“嗯,所以在挖的過程中提到的,不是皇族,也不是大官,這指的就是竇文場太監的身份。也因為他是太監,所以墓室裏沒有雕刻與壁畫,因為按道理說太監是不能厚葬的,他要避嫌。”

“這塊玉有這麼大魔力麼?得到的人就會家破人亡?”

“不知道。”秦老杆磕磕煙袋,“我們一窮二白的,沒啥可損失的,這玉就是真有魔力我們也不怕。”

“對了,你們怎麼知道這玉在竇文場的墓裏?而且確定他的墓就在這兒?”

“我祖上就是漢中人,後來搬回了東北。我在這的朋友告訴我,這裏有座竇家的古墓。然後我多方打聽,也查了不少的資料,才知道這座墓的確切位置。”

“竇文場……竇家古墓……竇家老四……啊?!難道剛那些河北人,是竇家的後代?”

“嗯,你的聯想能力不錯。黃河流域有名的竇家,祖上應該就是漢中竇文場的後代。估計他們也聽到了道上流傳的竇家古墓的事,就找過來了。可惜來錯了人,這個竇老四是有名的混球加自大,拉來的人也不靠譜,最終把自己也給陷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