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目標,我和四哥又來了幹勁,加著小心,但速度可沒降,一路下挖。這挖的叫盜洞——後來這個詞都臭大街了——挖盜洞有什麼講究我不知道,四哥就告訴我,挖的時候前幾鏟土往外撩,到預計好尺寸的洞邊,土就往洞壁上拍。這樣下來,出的土少,好清理,而且洞壁結實,不怕在下的過程中塌土。另外一般的洞前3米垂直下挖,第3米開始,向下傾斜45度,再挖一段,再向下傾斜,一直到和預計的墓平行時候,水平挖。直到目的地。
再普及個知識。大家看了不少盜墓類小說,我也拜讀了一些,那些對盜墓的過程描寫的都很精彩,但實際上沒那麼輕鬆。比如說旋風鏟、自帶排土功能的金剛鏟。這些玩意我見都沒見過。驗證他真實性最簡單的例子:真那麼牛B的話,考古隊挖掘時候怎麼不用呢?人家可是國家授權,不用偷偷摸摸的哦。那麼自動化還不如直接開挖土機得了。
古代墓葬都有一定的規格,有些墓是土木,有些是磚石,針對每種墓的切入點都不一樣,有的在後牆,有的在底部,這都因墓的年代不同而不同。像今天這種唐墓,磚石結構,那他的薄弱點就在後牆,要是從上往下挖,那不撬上幾天的磚是進不去的。
到天擦黑的時候,洞差不多到了地下7米處。雖然在山中,但因為此處緊鄰長江,水氣充足,泥土相當的鬆散濕滑,雖然挖著省力,但渾身上下蹭的就像掉進了泥塘一般,衣服都已經看不出本色了。
師傅在上麵一袋接一袋的抽煙,不時的問:“見著墓牆了麼?”
“沒呢!”
“見著墓牆了麼?”“沒呢!”
“見著墓牆了麼?”“沒呢!”
“…………”
“師傅,咋還沒看見墓牆啊?”
“你倆先出來吧!”
等我倆灰頭土臉的爬出洞口的時候,發現天都黑透了,師傅仍眉頭緊湊的盯著洞口。過了好久丟下一句話:“挖偏了好像……”
“師傅……你是路過的天使大姐派下來玩我倆的麼……”
已經夏天了,好在蚊蟲還不多。我們爺仨吃了幹糧,就裹上衣服,在山裏紮營,明天接著幹。
第二天起的很早,不得不說,山裏的空氣要比城裏的好太多。沒等我多呼吸幾口呢,就看見師傅從山穀那邊轉悠了回來。看那紅紅的眼睛,估計昨晚沒睡好。等吃完早飯,師傅道:“今天往西40米,再往下挖。”
有了昨天的經驗,今天挖起來又快了不少,中午吃飯前,就到了差不多昨天的深度。還是沒遇到傳說中的墓牆。等我們爬出來時候,看見師傅就蹲在洞口,黑著臉,仔細研究著手裏的筆記本。吃完飯,沒讓我倆下洞,自己扛著家夥事跳進洞裏。四哥想下去幫忙,被踢了出來。到了晚上差不多吃飯時間,師傅爬出了洞。坐在洞口不停的抽煙,等開始吃飯時,丟下一句話:“好像又偏了。”
“……”
一夜無話,第三天,我們很自覺的早起,看見師傅已經在不遠處開挖了,又向東移了20米。
我和四哥拿過家夥事兒,開始下挖,師傅旁邊丟下句話:“先垂直4米,再30度向下。”
這一頓土石紛飛,胳膊都累的麻木了,仿佛不是自己的胳膊一般,就機械的鏟、拍、鏟、拍……
“叮!”我一鏟子鏟在一塊石頭上,震的我腦袋瞬間清醒了:“師傅!挖著墓牆了!”
聽見我喊聲,師傅一躍而下,擠過我和四哥,舉著燈湊向前,摸了半天,點點頭:“對了,沒錯!就這!”
師傅拿過小鏟子,清理了下牆磚之間的紋理,“這是側牆,後麵應該就是耳室,這牆已經到底部了,從它下麵挖過去,就能進耳室,沒準咱要找的東西就在這牆後!”
終於見到了墓牆,鬥誌又重新燃燒了起來,我和四哥趴著,撬開幾塊稍微鬆動的墓磚,向後麵打去。
普及個知識,看了盜墓類的書,很多人都認為,打開了墓門或墓牆,那後麵就是個完整的地宮了。不是的,能有地宮存在的,且不說完好不完好,那樣的墓是皇陵級別才會出現的場景。因為這麼多年,一般的墓早已坍塌,被水石泥土掩埋了,年代稍近些的可能還有一絲空間存在。大部分情況,打通了墓門或墓牆,接下來依舊要在土中前進,土裏尋寶了。
我和四哥加了小心,因為如果進了耳室,沒準下一鏟子就會碰到我們要找的東西。
這一路小心加謹慎,速度降了不少,直到師傅看我們挖的實在太慢了,他才擠到前麵,抄著鐵鍬自己上了。按理說,過了墓牆,我們挖的加上師傅挖的,這時間至少得有3個小時了,挖的再慢,也有了4、5米的進度。別說盒子箱子了,連個木頭片子都沒看見,除了土還是土。偶爾能碰見個蟬蛹臭蟲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