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不明白,不過馬上就明白了——有人想練習英語口語,想來是這麼回事。
“和誰?”米歇爾問。
“一位公主。”大姚說。
美國佬真夠嗆,他們從來都不能把問題存放在腦袋裏,慢慢盤,細細算,非得堆在臉上。經過嘴角和眉梢的一番運算,米歇爾知道“公主”是什麼意思了。她刻意用生硬的“鬼子漢語”告訴大姚:“我的明白,皇上!”
不過,米歇爾即刻把她的雙臂抱在乳房的下麵,盯著大姚,下巴慢慢地挪到目光相反的方向。她刻意做出風塵氣,調皮著:“我很貴了,你的明白?”
大姚哪能不知道價格,他壓了壓價碼,說:“一小時八十。”
米歇爾說:“一百二。”
“一百。”大姚意味深長地說,“人民幣很值錢的——成交?”
米歇爾當然知道了,這年頭人民幣很值錢的了,一小時一百了,說說話了,很好的價格了,米歇爾滿臉都是牙花:“為什麼不呢?”
客廳裏的米歇爾依舊是一副快樂的樣子,有些興奮,不停地搓手,她的動態使她看上去相當“大”,客廳一下子就小了。大姚十分正式地讓她和公主見了麵。公主在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接受過很好的禮儀訓練,她的舉止相當好,得體,高貴,隻是麵無表情,仿佛被米歇爾“擠”了一下。大姚注意到了,女兒的臉上曆來沒有表情,她的臉和內心沒關係,永遠是那種“還行”的樣子。
高貴而又肅穆的公主把米歇爾請進了自己的閨房,大姚替她們掩上門,卻留了一道門縫。他想聽。聽不懂才更要聽。對一個做父親的來說,還有什麼比聽不懂女兒說話更有成就感的呢?大姚津津有味的,世界又大又奇妙。
大姚忙裏偷閑,對著老婆努努嘴,韓月嬌會意了。這個師範大學的花匠套上袖套,當即包起了餃子。昨天晚上這對夫婦就商量好了,他們要請美國姑娘“吃一頓”。大姚和他的老子一樣,精明,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他的小算盤是這麼盤算的:他們請米歇爾做家教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可是,如果能把米歇爾留下來吃一頓餃子,女兒練習口語的時間實際上就成了兩小時。
大姚早就琢磨女兒的口語了。女兒的英語超級棒,大考和小考的成績在那兒呢,錯不了。可是,就在去年,吃午飯的時候,大姚無意之中瞥了一眼電視,是一檔中學生的英語競賽節目。看著看著,大姚恍然大悟了——姚子涵所謂的“英語好”,充其量也隻是落實在“手上”,遠遠沒有抵達“舌頭”,換句話說,還不是“硬實力”。大姚和韓月嬌一起盯住了電視機。這一看不要緊,一看,大姚和韓月嬌都上癮了。作為資深的電視觀眾,大姚、韓月嬌和全國人民一樣,都喜歡一件事,這件事叫“PK”。這是一個“PK”的年頭,唱歌要“PK”,跳舞要“PK”,彈琴要“PK”,演講要“PK”,連相親都要“PK”,說英語當然也要“PK”。就在少兒英語終極“PK”的當天,大姚誕生了“好孩子”的新標準和新要求,簡單地說:一、能上電視;二、經得起“PK”。這句話還可以說得更加明朗一點:經曆過“PK”能“活到最後”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倒下去的最多隻能算個“烈士”。
入夜之後大姚和韓月嬌開始了他們的策劃,他們是這樣分析的:由於他們的疏忽,姚子涵在小學階段並沒有選修口語班,如果以初中生的身份貿然參加競賽,“海選”能否通過都是一個問題。但是沒關係。隻要姚子涵在初中階段開始強化,三年之後,或四年之後,作為一個高中生.姚子涵一樣可以在電視機裏醞釀悲情,她會答謝她的父母的。一想起姚子涵“答謝父母”這個動人的環節,韓月嬌的心突然碎了,淚水在眼眶裏頭直打圈——她和孩子多不容易啊,都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
幾乎就在米歇爾走出姚子涵房門的同時,韓月嬌的餃子已經端上飯桌了。
韓月嬌從來沒有和國際友人打過交道,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有時候反而就是莽撞,她對米歇爾說:“吃!餃子!”大姚注意到了,米歇爾望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吃驚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女廁所的那一次,臉都漲紅了。米歇爾張開她的長胳膊,說:“這怎麼好意思了!”聽到米歇爾這麼一說,大姚當即就成外交部的發言人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立場他必須闡述。大姚用近乎肅穆的口吻告訴米歇爾:“中國人向來都是好客的。”
“黨(當)然,”米歇爾說,“黨(當)然。”米歇爾似乎也肅穆了,她重申,“黨(當)然。”
米歇爾卻為難了。她有約。她在猶豫。米歇爾最終沒能鬥得過餃子上空的熱氣,她掏出手機,對朋友說,她要和三個中國人開一個“小會”了,她要“晚一會兒才能到”了。嗨,這個美國妞,也會撒謊了,連撒謊的方式都帶上了地道的中國腔。
這頓餃子吃得卻不愉快。關鍵的一點在於,事態並沒有朝著大姚預定的方向發展。就在宴會正式開始之前,米歇爾發表了一大堆的客套話,當然,用的是漢語。大姚便看了女兒一眼,其實是使眼色了。姚子涵是冰雪聰明的,哪裏能不明白父親的意思。她立即用英語把米歇爾的話題接了過來。米歇爾卻衝著姚子涵嫵媚地笑了,她建議姚子涵“使用漢語”。她強調說,在“自己的家裏”使用外語對父母親來說是“不禮貌的”。當然,米歇爾也沒有忘記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