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次過年,石依琳都吃驚地發現歲月如梭,不免感歎一番。回想過去,少年時覺得日子就像春天的太陽那樣慢騰騰地不肯行走,看到大人們在春天商量秋天如何過節,實在是驚訝,覺得那是很遠以後的事情。後來,在下鄉那幾年,覺得歲月如同淤塞的河流,流動得十分緩慢。調回鳳陽工作以來,才有一些時光易逝的感覺。
退休後,緊張的節奏突然慢了起來,一開始,她真還有些不太習慣。每天早晨起床後,吃完早飯,不知道該做什麼了。
石依琳一覺醒來,已是日升東方。不知道為什麼,近一段時間,她的睡眠不好,經常在半夜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昨夜她又沒睡好,淩晨兩點多鍾醒來,就再也沒睡著。五點的時候,她又睡了一個回籠覺,誰知這個回籠覺睡過頭了。
這樣沒有規律的生活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她就感到沒有精神,感覺很疲倦,想睡覺又睡不著,似乎出現了亞健康的症狀。
鄰居的米大姐敲開了她的防盜門說:“依琳,下午兩點鍾,咱倆到生活區裏唱歌去吧,那兒有很多人,可熱鬧了。”她婉言謝絕道:“大姐,謝謝你了!不過……我……正在讀一本日本推理小說,想一口氣把它讀完。對不起,我真的沒有時間參加大合唱。”
米大姐十年前就退休了,她在家裏閑不住,早晨起來背著一把劍,到附近廣場上和一些老太太練劍,吃完早飯背著一把琴到生活社區老年活動室,和一些老太太在一起奏樂、唱歌。
石依琳退休之後,有人動員她去打太極拳,也有人動員她報名上老年大學。還有的人請她拉保險,她都婉言謝絕了。她覺得每天看看電視,收拾房間的衛生,一天很快就過去了。自從和丈夫離婚,為了打發那些孤寂的時間,她就到新華書店買書看,這麼多年過去了,她養成了看書的習慣,讀書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讀書讀多了,她不再感到孤獨、寂寞了。最近,她看了很多有關中老年人健康的資料,這些資料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鍛煉。鍛煉身體已經是當今很多人形成的良好習慣。石依琳也加入了晨練的隊伍,她每天清晨五點半到六點半,疾步行走一個小時,大約疾走三千米到五千米。下午四點鍾運動半個小時,快速行走兩千米。就這樣,石依琳已經堅持了兩年多了。不過鍛煉身體還真見成效,以前的各項超標的指數,如今都恢複到了正常的範圍之內,微微隆起的腹部也漸漸平坦了。
她所處的生活小區附近有一座山,山後還有人居住,這座小山上有一條馬路,是專供市民們鍛煉修建的,道路兩旁種植迎春花、玫瑰和月季,山上有鬆樹、桑樹、黃菠蘿、槐樹,還有極少的楓樹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木。如果天氣晴好,這裏的空氣十分清新。有人稱這裏是“天然的大氧吧”。尤其是到了五月中旬,槐樹開花了,晨練的人有的奔跑,有的疾走,有的散步,他們在行進過程中,一陣陣槐花的香味撲鼻而來,沁人肺腑,令人心曠神怡。
石依琳認為,退休了就應該在家裏靜靜地休息,看一些以前沒有時間看的小說,做一些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平日裏沒有事就打掃房間、洗衣服、做飯,做完這些家務事後,她打開了電視機,選擇自己喜歡看的節目。她喜歡的幾個頻道都是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比如說,新聞頻道、法製頻道、科教頻道,有時候也看戲曲頻道,她最喜歡看越劇、黃梅戲、京劇、評劇。
最近一段時間,石依琳又迷上了央視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品三國》和於丹的《論語心得》熱播時,她沒看過。因為那時《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還沒引起她的關注。當易中天和於丹的講座引起了轟動,這兩位學者“火”了以後,全國網民吵得沸沸揚揚時,《百家講壇》才引起她的興趣。她是從袁騰飛的《兩宋風雲》開始看這個節目的,看得津津有味,每當袁騰飛講到精彩處,她禁不住拍案叫絕!接著便一發不可收拾,就一直堅持聽下去了。她深深體會到,《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她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想法,等有朝一日,想把自己在農村插隊時的故事寫一寫。有了這種想法,她感覺有了精神寄托,日子過得似乎也充實了很多。
有人說,人老了就願意懷舊,也許有一定的道理。這段日子,石依琳沒事的時候,經常回憶年輕時的往事,尤其是下鄉插隊的十年。不堪回首的十年,已經是淡忘遠去的曆史陳跡。許多在當時難以承受的打擊、磨難、挫傷,早已結成紫黑的硬痂。時光的流水磨鈍了受傷人的棱角,不再引起流血劇痛。回首往日,已能淡然說聲“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