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李俊、李海、李河四兄弟,在他們的父母李文奎夫婦的掌管下,開墾了幾百畝土地,春種秋收,每年秋後打下的糧食,上繳了租子、官稅後(那時的土地都是大城子王府的王爺管轄,誰種地都得按種地的畝數向大城子王府納糧)還能養家糊口。在光緒四年(1878年)初春,李文奎夫婦二人得病相繼去世,兄弟四人沒有了主心骨,在一起就過不下去了,就商量著分家。
光緒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經李寬、李俊、李海、李河四兄弟和來人李貴、於文財、胡廷珍等人的協商把家分開。我父親的太爺是李俊,當時分得房身一處,房子幾間,土地多少畝,樹木牲畜等,現在還保存有分家單。(照片在45頁)。
我聽父親講,在老哥四個分家時,李寬、李海、李河那哥三個都有妻子兒女,就我父親的太爺李俊,在他不到30歲的時候就沒了妻子,就和他的兒子李士功爺倆。哥四個在一起過日子時,有人做飯,做衣服還好過些。這一分開家,就爺兩個過日子不免有些困難。李俊拿到分家單後,看了看剛滿十四歲的兒子,不覺落下淚來,對兒子說:“兒啊,分開家啦,爹也不會做飯,也不會做衣裳,我們爺倆就得凍死餓死呀。”李俊的三弟李海聽他二哥這麼一說覺得可憐,就說道:“二哥不必著急,我還有個會做飯會做衣服的,我就士榮一個兒子,現在還小,人口也不多,加上你們爺倆咱們才五口人,咱們兩家暫時一起過吧。”李俊聽他三弟這麼一說,便隨口答應道:“那敢情好啦,你可救了我們爺倆啦。”正好分家的房身,李俊和李海哥倆是前後院,李俊在前,李海在後,兩家合成一家,前後院就成了一家了。
那一年李士功(我的老太爺)十四歲,李士榮才不滿1歲,兩家合一家還很好,李俊、李海哥兩個和十四歲的李士功耕種著百十畝土地,地裏的活一點也落不下。家裏有李海的妻子做飯,做衣服,做鞋做襪、喂豬喂雞等家務,連看著幼小的李士榮,家裏家外都能照料,小日子過得還算可以。
光緒七年,(1881年)我的老太爺李士功已經長到17歲。李海就和他二哥李俊商量說:“士功已經17歲了,我看該給他說媳婦了。”李俊說:“我看還小點,再等等吧,現在咱家還不富裕,等明年或後年再說不遲。”李海說:“我看士功不小了,如果有合適的就該給他說啦,趕早不能趕晚,說上媳婦,結過來不也多個勞動力嘛,也能幫助他嬸嬸做點衣服什麼的。”李俊聽李海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道理,便說到:“可以是可以,但是哪有那麼合適的姑娘啊。”李海說:“我聽說上營子李家大院有一姑娘,很是能幹,長得也很好,咱們可托人去說說看,如果說成了不是很好。”李俊聽後便答應了。
當時上營子李家大院也算是一個大戶人家,他們也是祖居山東,和我老祖宗李皋差不多一年搬遷過來的,家中也是兄弟幾個在一起過,全家20多口人,房屋20幾間,用土牆圍城一個大院,所以叫李家大院。
因為都是上下營子住著,相距不足一公裏,山上的莊稼地都是互相挨著,有的都是壟挨壟,所以互相都認識。
有一天,李海和李士功在東窪鏟地,正好李家大院的李生(化名)和他的兒子李天明也在東窪鏟地,相隔不遠,鏟地鏟累啦,就坐在地頭休息,看見李生爺兩個也鏟到地頭,李海就故意的打招呼說:“老李大哥,累了吧,過來抽袋煙吧。”李生答道:“抽袋煙就抽袋煙。”便放下鋤頭和李天明走到李海麵前坐下說話。李海從腰間掏出煙荷包遞給李生,李生也從腰間拿出煙袋,裝上一鍋煙便吧嗒著抽起來。這時李海便問起李家大院姑娘的事情,李天明嘴快,見李海一問就答道:“那就是我的親妹妹。”李海一聽很是驚訝,便麵對李生說:“鬧了半天是大哥您的女兒啊,我聽說你這個姑娘可是個好姑娘,又聰明又能幹,咱們兩家結個親,你看好不好?”李生見李海這麼一說便問道:“不知你要把我的女兒嫁給何人?”李海回過頭來看了看李士功,見李士功低著頭,臉都紅啦,並沒有及時回答李生的問話。便對李士功說:“士功過來和你大爺說話。”李士功見他三叔招呼他,便站起來,大大方方走到李生麵前,先問了一聲大爺好,便站到李海身邊。李生抬頭一看李士功這小夥子,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雖然整天在地裏幹活,曬得有點黑,但看上去很精神,也很標致。也就知道李海的用意了,便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李士功答道:“我叫李士功”“多大年齡?”李生又問,李士功答道:“我今年17歲啦。”李生又問了一些家長裏短的事,李士功都對答如流。這李生不看則罷,一看便喜歡上這小夥子了。這也是緣分吧。但是李生還是留了個心眼,沒有及時表露出來,便轉過頭去對李海說道:“你說的就是這個小夥子吧?”“正是,老哥哥你看怎樣?”李海直言不諱地答道。李生又瞅了瞅李士功,見李士功低著頭,臉色還有點害羞的樣子,更覺得這小夥子很體麵,便對李海說道:“等等吧,我回家和我老伴,女兒商量商量再說。”李海說道:“好吧,我就等候佳音了。”雙方又說了些客套話,便各自鏟地去了。
到了中午,李海和李士功回到家中,李海便把上午的事情對李俊詳細說了一遍,李海說:“看李生的樣子是同意了這門親事,但他還要和他老伴商量商量。”李俊說:“那是必然的,咱們也得做點準備。”李海說:“我看咱們得抓緊時間,免得夜長夢多。”李俊點了點頭,便商量著怎麼來辦此事才好。
再說這李生父子鏟地到了中午回到家中,老爺子就把上午的事情和他老伴說了,他老伴聽說要給女兒找婆家,從心裏還是有些舍不得。因為他的女兒近二年幫她做了不少的活,無論是做鞋,做衣服、洗衣做飯樣樣精通,女兒真的一走她可要多受累了。但聽說給她女兒介紹的女婿是下營子李俊的兒子李士功,不覺心中一動,就說到:“我也曾聽說過李俊有個兒子很不錯,你今天看見了,到底怎樣?”李生說:“我早就見著過,但沒太注意,今天仔細打量那小夥子還真挺好,說話也非常有禮貌,很有教養,很懂人工之禮,長得也不醜,身體也很健康,我女兒要是找一個這樣的女婿就算很好了。”李老太太聽了李生的話便說道:“好是好,女兒走了。我可就缺手了,家裏的活誰替我幹啊。”說完不免眼圈紅了。李生看見老伴這樣,忙勸道:“現在不過剛一提親,就是訂了親我們暫時也不能讓他們結婚,也得等明年或後年再讓她們結婚,你犯的什麼愁呢。”李生老伴聽了便點了點頭。
話分兩頭,再說這李俊,李海哥兩個經商議,第二天中午,就把後院的李貴請來,炒了幾個菜,在酒桌上便把請李貴的意思說了,李貴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一聽說讓他給侄兒李士功當個介紹人,到上營子李家大院提親,便一口答應。
因為李生和他老伴都已經同意了這門親事,所以李貴到他家說媒,真像《花為梅》中的阮媽媽說的那樣“黏米麵包餃子,一捏就成”便商定了良辰吉日兩家就訂了親。
光緒九年(1883年)的夏天,也就是老太爺李士功定親的第三年老太爺和老太太結了婚。
老太太和老太爺結婚後,全家人的衣服,鞋、被褥都是她做,和老太爺的感情非常好,她又聰明又能幹,過日子方麵還有計劃,不但洗衣做飯,喂豬喂鴨等家務安排的井井有條,還能幫助老太爺計劃哪塊地種什麼莊稼,上多少農家肥,什麼時間幹啥農活,都安排的頭頭是道,而且種什麼得什麼,收cd很好。不但做家務,夏天還上山間苗除草。結婚後二年小日子就大有好轉,李俊、李海和老太爺都很佩服,所以結婚的第三年就讓老太太當家,主持家裏的一切事物。
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正月,老太太生下我的爺爺李春友。當年的三月份我們這個地區鬧瘟疫,李海的妻子因染瘟疫去世,不幾天李海也被傳染了,他發燒、咳嗽、吃不下東西,幾天就撂炕了,(按現在說就是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全家人都很著急。那個年代醫療條件太差了,根本沒有什麼醫院衛生所,整個毛家窩鋪就是老太太的娘家叔叔是看病先生。那時又沒有西藥,全靠中草藥,當時對瘟疫是什麼病也不了解,一說得了瘟疫都嚇得不得了,不相幹的人都躲得遠遠的,就是看病先生都不願意給看病。老太太親自回娘家請她叔叔,好說歹說她叔叔才不得不來。
李老先生來到李海的床前,讓李海把手伸出來,他一摸脈竟嚇了一跳,脈搏跳的特別快,再一摸腦門燙的不行,那時也沒有體溫計,可能高燒已經燒到40多度,李老先生便搖了搖頭,沒說什麼,就開了些:雙花、連翹、蒼術、陳皮、茯苓、桔梗、黃連、板藍根、半夏、薄荷、大青葉、蒲公英、葛根、甘草等清熱解毒去火的藥,便急忙走出家門,老太太緊跟其後問道:“叔叔,你看我三叔的病怎樣?能治好嗎?”李老先生搖了搖頭說:“不好說,治治看吧,病的非常嚴重。”把藥方遞到老太太手中又說:“你到我們藥鋪多抓幾付藥,讓他吃吃看,他得的是傳染病,我也不能再來給他看病啦,你也要小心,看他的病情什麼樣,你隨時到我那跟我講,如果有好轉,我就再給他調方下藥,如果沒有好轉就快給他準備後事吧。”說完便急匆匆的走了。
老太太急忙讓老太爺去把藥抓來,老太太親自煎好,給李海吃上。連吃了幾付藥後,還別說,病情還真有點好轉,全家人都很高興。但過了幾日,李海又高燒了。老太太急忙回娘家找她叔叔。可她叔叔這次說什麼也沒有來,對老太太說:“他的這種病就怕反複,一反複十有八九不行了,我去也沒有用,我再開幾付藥給他吃吃看,如果吃著管用可繼續吃,如果吃著不管用就不用再吃了,快為他準備後事吧。”老太太一聽心涼半截,便急忙抓上藥三步並作兩步,急忙回到家中,把藥煎好給李海吃上。但這次吃了藥病情也沒有好轉,到一天比一天嚴重。
這一天一大早,老太爺和老太太剛起床,李士榮就急急忙忙跑過來說:“二哥、二嫂你們快去看看吧,我爹他喘不上氣來了,讓我叫你們快點去呢。”老太太和老太爺一聽,馬上跑了過去,一進屋看見李海在炕上躺著,張著嘴大口大口的喘氣。李海見老太太、老太爺進得屋來,強打精神用手指了指炕沿,意思是讓老太太到跟前來,老太太急忙走到他的跟前,李海上氣不接下氣的說:“侄媳婦啊,三叔快不行了,士榮年紀還小,我就把他托付給你了,你千萬把他撫養成人,給我留下這一後代根啊。”老太太見他這麼一說也落下淚來,說道:“三叔您放寬心,我一定好好對待士榮弟,您要好好的養病不要多想。”李海含著淚點了點頭。當天上午李海就因病去世,享年40歲。
李士榮的母親去世不到倆月,李海又去世了,全家人都陷入悲痛之中。李士榮哭的死去活來,老太爺和老太太也受到很大的打擊。但是死去的再也活不了啦,活著的人還得過日子啊,老太爺和老太太張羅著請木匠,買木料,打了一口棺木,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也前來幫忙,在家放了三天,埋葬了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