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十五京城沈宅都會在傍晚近黃昏的時候抬出無數頂墨綠呢子的四人抬小轎子。轎夫腳下生風,轉眼就消失在眼前,後麵的一抬轎子也隻是在人眼前一晃就消失在眼前,後麵又一抬又一抬、、、、。曾有好事者打賭轎子有一千抬,沒想到跟風者眾多,風都最大的賭坊千機賭裏開出一賠十的賠率,押一千和數不清的人數竟然平分秋色。因此當年有賭坊和各下注的人悄悄派出了很多耳聰目明者早早侯在沈宅門前路兩側等著數轎子。然而結果是、、、、、一乘乘小轎在眼前一閃即過,眾人被晃花了眼,也有武林高手施展輕功追上一頂轎子,隻是每乘小轎都是一樣的顏色,轎夫都是一樣的衣服,轎夫走的很快,仿佛抬的空轎,追著追著就不知道追的是哪頂轎子了。所以,沒有人知道當天抬出來多少轎子,也不再有人明目張膽的說到底有多少轎子。
今年風都的八月十五依然抬出來很多轎子,酒肆茶坊裏閑人依然津津樂道各種版本的臆測和加了想象的談資。突然,不知道是哪個喝醉了的大嘴一張說:“沈宅的轎子年年抬,不算新鮮事了,我們有一樁奇聞說出來嚇你們一跳。”“什麼奇聞?說來聽聽,”“不是吹牛的吧。”眾人哈哈大笑。那人被大家一笑再也忍不住了,也忘記了家裏老娘囑咐千萬不可讓外人知道,就著酒勁大聲說:“張尚書知道吧?堂堂****尚書,二品大員。”說到這裏停了一下,等著眾人都停下來靜靜的等他說出下文,“他的嫡女回來了!”“啊?”眾人有的大驚,有的不以為然,尚書嫡女回來有什麼稀奇?等有人告訴他當年事之後,立刻恨不得沒有聽見這個事,沒有來過酒肆,於是大家匆匆離開酒肆,那個說出來的醉漢也突然驚醒,急匆匆的離去。想著老娘的囑咐,酒也嚇醒了。
尚書府嫡女徐珍珠,尚書正房夫人李氏生,李氏隻此一女。李氏出身大將軍府,李大將軍嫡長女,在娘家時最得將軍夫妻寵愛,從小由大將軍親自教授騎射,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丈夫。當年李氏及竿,長公主插簪,皇後娘娘賜沉香木簪,一時京城風頭無兩。徐尚書之父乃是當朝閣老,覬覦李家權勢,求得皇上賜婚為徐尚書求娶李氏。聖旨已下,李將軍雖然對這門婚姻不讚同卻不敢抗旨,自古武將最怕功高震主,李將軍有長勝將軍之名,卻不敢為愛女尋覓如意郎君,心中抑鬱,身體愈加不好。李氏自小聰慧,父母疼愛她,她也十分的孝順,為了不讓李將軍心中再難受就假裝對賜婚十分高興,歡歡喜喜的嫁了。李將軍心疼女兒懂事,再加上一直最疼這個女兒,於是陪嫁十分豐厚,十裏紅妝嫁了女兒,卻不知讓李氏的婆婆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李氏的婆婆閣老夫人姬氏,好命嫁了閣老,丈夫給掙得從一品誥命,娘家父親隻是從四品侍中,比起李將軍府上太微不足道了,所以,當得知閣老為長子求娶了李氏她從心裏不喜,無奈丈夫從來做決定不征求自己的意見,偏偏自己娘家式微,在丈夫麵前她沒有任何話語權,隻好忍下這口氣,隻想的等李氏嫁過來好好給她立規矩,殺殺她的威風,最好把她收拾的服服帖帖,這樣即能借她娘家的勢抬高自己,又能給兒子掙個更好的前程。後來閣老告老,徐尚書能穩穩座在兵部尚書的高位多虧了李將軍舊部的支持。
李將軍為了女兒過上好日子,對女婿的前程盡心盡力,兩人成親之後就助女婿升上了兵部侍郎的高位,就等三五年後兵部尚書告老還鄉後接下尚書職位。然而徐尚書的母親姬氏還不滿足,原因就是李氏性子灑脫,處事從不行隱私之事,亦不允身邊的人行隱私勾當,更不喜歡婆婆人前說好話,人後嚼舌頭小家子作風。開始的時候李氏是把姬氏當作了親娘來待,事事像在娘家時一樣喜怒不藏在心底全部和姬氏講,和姬氏商量。姬氏當麵讚同李氏的所做,誰知李氏一走,姬氏就和貼身嬤嬤說起李氏武將之家出來的不懂禮數。次數多了,難免被李氏撞見,婆媳關係漸漸變淡,李氏在不當婆婆是親娘一樣敬重。雖然晨昏定省從不落下,但是對姬氏的態度卻一落千丈,出門應酬時也不會主動介紹高位的女眷給姬氏,姬氏剛因李氏在高門貴婦圈裏有了一點點地位,就因李氏的不積極落了下來,姬氏對李氏的不滿越深,不由得想起如果不是聖旨賜婚,她當初是想為大兒子娶了自己娘家的侄女,侄女貼心,還能幫著娘家,因為李氏好夢成空了,姬氏對李氏越加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