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主人公傳記。作為小說,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難免會有憑借想象的虛構,然而這些虛構並沒有脫離真實原型,因此也就不是天馬行空的杜撰。
不同事件發生在不同年代,常常會表現出不同的意義。所謂見仁見智,不同的讀者自然會從中讀出不同的韻味。無論褒貶,都不是作者所能左右的。
本書寫作曆時一年又四個月,五易其稿,先後刪掉5萬多字,終因江郎才盡,不得不勉強定稿。創作過程中,由於無法放下正常工作,隻能利用業餘時間一路寫來,內容散亂得慘不忍睹,使作者也不禁懷疑,這個試圖一圓文學之夢的嚐試,是否有點不自量力。
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幾十年,目睹或者親曆了許許多多頗值得回味和深思的人和事,這些正是促使作者產生創作欲望的動力。人生於世,吸納和升華永遠是第一要務,而吸納,不僅是指維持生命的物質,也包括更有活力的思想和理念,而不管這些東西是出自有所長的“寸”,還是出自有所短的“尺”。吸納的必要條件是謙下——大海之所以曆經千萬年而不幹涸,正是由於其一直保持著“低位”。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東西,包括人類自己。捕捉那些哪怕是偶爾閃現的靈感,對獲得的一切進行持續判斷、加工和升華,是吸納後必須完成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人類的進步,是在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實現的。而自我否定,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學識。
這是作者的文學處女作,不管存在多少瑕疵,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感情。倘有師友能夠不吝賜教、予以斧正,作者都將不勝感激。
程歆
201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