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一位步伐闌珊的白發老人牽著一個長相清純俊俏大概15歲左右的少年去給親人掃墓。少年經不住好奇問:“爺爺這是誰的墳墓啊,為什麼我們每年都要來祭拜呢?而且每次都要帶上在郊外采摘回來的野花祭拜呢”老人慈祥的摸了摸少年圓圓的腦袋,仰望著天空陷入了深刻的回憶。“這是你曾祖母和你曾祖父的合葬地。你曾祖母年輕時很喜歡田野裏長的野花,你曾祖母去得早,在爺爺很小的時候啊,你曾祖父每次帶我來拜祭你曾祖母總不會忘了帶上這郊外的野花,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習怪了。”少年似乎聽明白了麼:“爺爺,那曾祖父很愛曾祖母咯,這一定是一個很浪漫的愛情故事,能講給孫兒聽聽嗎。”老人慢慢的把自己的思緒拉了回來:“孫兒想聽,爺爺就慢慢的講給你聽好嗎?但是我們現在先得給你的曾祖父曾祖母掃墓啊。”少年把潔白的野花環套在了墓碑上,老人則動作緩慢的燒完紙錢。
這一切做完以後,老人讓少年攙扶著坐在了不遠處的一個山丘上。老人捋了捋自己的胡須;“孫兒這邊來,你不是很想聽你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故事嗎,爺爺講給你聽好嗎?”少年聽到這話,高興得跳了起來。“孫兒一定認真的聽。”老人仰望著天空,視線開始萌發出了對往事的回憶;“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解放前的中國。那時的人們不像我們現在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得擔心早餐吃了晚上是否還有晚餐吃,或者得擔心早上有命吃早餐晚上是否還有機會吃晚餐。要麼就是受到地主們的殘酷壓迫,一年到頭辛苦的在田間勞作,到最後甚至連自己一家人的口糧都成問題。那時的人們擔心的問題太多了,妻離子散的家庭多得數不勝數。”你曾祖父家就是這妻離子散家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爺爺很小的時候,你曾祖父告訴我,本來曾祖父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爹爹、娘親相親相愛且都很疼愛自己,一家三口過著,早出晚歸的耕耘生活。直到有一天我的祖母去田間收割被下山打劫的土匪頭看上了,非得把她搶回去做壓寨夫人。我的祖母是一個很堅貞的女人,在土匪的強迫下自盡而亡了,我祖父痛失祖母後把父親送去了舅父家撫養。便鬱鬱而終了。
給你講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故事前啊,還得給你講一下我們這地方當時的人文風情。那時候人們管我們這西南地區叫湘西,要不是地主土匪當道,軍閥混戰造成戰火連綿的局麵,其實我們這個地方還是很美麗的。記得在爺爺小的時候,那時候是咋新中國的解放初期,其實生活水平和解放前沒有太大的改變隻是少了地主、土匪壓迫少了軍閥混戰,咋湘西地界就安靜和平多了,人們雖然還是很貧困但是至少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水平在一天一天的改善,起碼也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了。在爺爺很小的時候你曾祖母就去世了,是你曾祖父一人把我拉扯長大的。那是爺爺過得比較幸福的日子,你曾祖父是一個勤勞善良的人,他參軍時學了很多東西,在耕作淡季呢,他都會把村子附近的小孩聚起來教他們讀書認字。記得爺爺最快樂的兒時回憶是你曾祖父教我學玩鐵環,怎樣用狗尾巴草編螞蚱,教我學騎竹馬。我們這塊土地啊是個寶啊,這裏聚居著很多民族,比如,土家族,苗族,漢族,布依族等等,那時如果某個帥小夥看上某個姑娘了就會通過唱山歌進行暗示,如果姑娘也中意這個小夥就可以通過歌聲回敬小夥或者是贈送自己親手繡的頭巾以表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