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若(1903—1950年),原名兆熊,天津人。 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著名的社會言情小說家,1903年出生,1950年春(陰曆正月初四或初五)突發心髒病去世,終年僅四十七歲。
劉雲若肄業於天津扶輪中學,在校期間酷愛文學,舉凡世界名著、野史、筆記、小說,無不涉獵。課餘賦詩填詞,投諸報刊,1926年間,他在報界嶄露頭角。他投稿給《東方時報》,副刊編輯吳秋塵很是賞識他,報界名流王小隱等也非常器重劉雲若的才華,薦請他辦《北洋畫報》。此後他又辦《商報畫報》,編輯上很有獨到之處,辦出了當時其他各畫報沒有的特色風格,後又與沙大風創辦《天風報》,任副刊“黑旋風”主筆。他在編報同時,開始寫小說,劉雲若的第一部小說是《春風回夢記》,此小說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社會上的注目,讀者交口稱讚。劉葉秋先生在《憶劉雲若》一文中說:“《春風回夢記》是我閱讀的第一部書,而且曾經賺出我的眼淚……作品主題,無比明確;人物描寫,形像鮮明;情節安排,緊湊細密。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哪方麵說,都足以躋世界名著之林,而毫不遜色。”其後他欲罷不能,竟因之決定了他一生事業的方向。
當時的天津在報章上發表小說的,還沒有天津人,都以外埠作者,如寫社會言情小說的陳慎言和寫武俠小說的趙煥亭為主要寫小說的撰稿人。陳慎言的名氣,當時僅次於張恨水,自劉雲若小說問世,天津各報才有了天津人寫的小說,而且與北平的張恨水相抗衡。
劉雲若深深體驗到當時社會的黑暗,民不聊生,勞動人民過著不如牛馬的生活,所以他的小說多取材於下層婦女的悲慘遭遇,如《舊巷斜陽》《小揚州誌》《粉墨箏琶》《翠袖黃衫》《情海歸帆》;也有抨擊社會的《紅杏出牆記》《芳草天涯》《碧海情天》等。他行筆細膩,尤擅長人物之心理刻畫,對底層婦女深表同情,對上層達官巨賈諷刺謾罵,對各色寄生人物則盡情奚落。雲若先生文筆尖刻,愛憎分明。當然,他的作品對黑暗的舊社會揭露得還不夠深刻,對那些官場的腐敗劣跡,抨擊得還不夠有力,但我們畢竟從中看到了一個已消逝的舊中國形象。他的作品堪稱民國通俗小說的上乘之作,使其成為民國通俗小說史上領袖群倫的巨匠,並與聯翩而起的幾位言情、武俠小說家一道,把民國通俗小說藝術推向峰巔。鄭振鐸先生稱《紅杏出牆記》是“這一類小說中最出色的作品”。
劉雲若寫小說,在他最忙的時候,一天有四五部小說在各報發表。他須每日寫五六百字交付報社,各報小說中人物和故事絕不相混,讀者看報則前後銜接。及一書出版,則如一氣嗬成,殊不知那是他每日五六百字陸續寫成的。他的稿用毛筆書寫,因劉雲若高度近視,字小到那時鉛字的五號字左右。稿紙多用一紙條,一條紙寫上八九行,排字工人往往須用放大鏡,但他的字寫得非常工整而清楚,幾乎沒有塗改。他的小說多由天津書局出版。據他說,每部小說出版,天津書局也隻是付他一次版費不過數百元,劉雲若從不與書局爭競。他作品雖多,收益有限,生活並不寬裕。劉雲若的小說,還常常正麵刻畫工人品質,如在《舊巷斜陽》裏寫璞玉的遭遇,在《粉墨箏琶》裏寫大巧的率直形象,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的讀者極度關心他書中人物的命運,當他的《舊巷斜陽》連載到璞玉連受陷害時,讀者呼籲,請劉雲若先生趕快把璞玉拯救出來!劉雲若在一篇回憶中寫道:“讀者紛紛來信,來電話,也有若幹人聯名警告,限期把璞玉救出來,若再逾限,將全體拒看我寫的小說的報章,我真驚訝,我書中人物的璞玉何以有如此的人緣,而其勢力如此之大,她雖在書中受苦,然而能有這樣的際遇,可謂不虛此一生。”可見其作品的感染力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