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溫眨眨眼睛,尷尬不已。他也覺得自己有點過激了。“呃,將軍位高權重,負下之望,言出於口,意發於心,豈能不留意?”
“謝趙公為我著想,不過我還是想先聽聽趙公的看法。如果大漢亡了,改朝換代,衣冠華夏還在不在?”
“當然在的。”趙溫撫著胡須,不假思索。“聖人為萬世立法,不管經曆幾朝幾代,衣冠華夏依然是衣冠華夏,不能與蠻夷混同。”
孫策撇了撇嘴,沒心思追究趙溫的邏輯。“那麼,如果我覺得東觀藏書有被毀壞的可能,想盡力搶救保存一番,算不算為衣冠華夏的傳承出力?”
趙溫不話了。他懂了孫策的意思,也知道這件事的意義。拋除禮法名義的束縛,他也清楚大漢現在是日薄西山,能不能中興是個未知數。改朝換代,戰亂幾乎是必然,不僅對下蒼生是浩劫,對典章製度、皇室藏書同樣是浩劫。遠的不,董卓強迫遷都的時候,多少圖書毀於兵火?
孫策在這個時候還能想著保存典籍圖書,對朝廷來,也許是僭越,甚至可以是大逆不道,可是對華夏文明來,這無疑是一件功德。他雖然沒什麼學問,卻並不是粗鄙無文的武夫。有此一善,足以立足於士林。那麼多讀書人,那麼多世家,那麼多諸侯,有幾個會想到這一點?
“當然算的,隻是……”趙溫很為難。“這不合禮法。”
孫策盯著趙溫。“是禮法重要,還是兩百多年積累的文化重要?哪個是本,哪個是末?”
“這個……”
“趙公,你不要急著下結論,不妨再想一想,反正一時半會我也拿不出糧食來。”
聽到糧食二字,趙溫頓時心中一動。“那……孫將軍打算怎麼借?”
“具體怎麼辦,由張子綱和蔡伯喈商量,我隻是提個建議。”孫策直起身子,嘿嘿笑道:“我看你也做不了決定,不如先向朝廷請示一下吧。趙公,我是武人,讀書少,除了有點錢糧之外,也做不出太多有文化的事,這算是我的綿薄之力,如果能成,將來讀書人能念我一句好,我就心滿意足。萬一不能成,對我來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實在的,我覺得那些破帛爛簡的燒了也不錯,省得將來還要花心思改。都燒了,想怎麼就怎麼,也蠻好,對吧?今文經、古文經,養活了多少人啊。”
趙溫哭笑不得,搞不清孫策是真話假話。不過,孫策提醒了他,這件事很重要,其意義甚至比延續大漢王朝還要深遠。大漢隻是一姓之興衰,下還是下,那些圖書卻記載了由此上溯的華夏文明,一旦被燒了,就算有一座金山也換不回一頁紙。如果能促成此事,不僅孫策能青史留名,他也有功於世,不弱於位列三公,不定能和文翁一樣,為後人景仰追思。
“將軍,你能容我思量思量。”
“沒問題,你什麼時候想法了再告訴我。如果你拿不定主意,可以去襄陽看看,和蔡伯喈見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