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章 又見李儒(隨野星痕打賞加更)(2 / 2)

老儒生須發花白,臉上皺紋不多,但眼袋明顯,眉毛也稀稀拉拉的沒剩下幾根。臉色有些蒼白,看起來像是大病初愈。他兩眉之間有深深的川字紋,看起來心事重重,不時地歎息。他自己未必是有意的,隻是習慣成自然。

此人正是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了很久的李儒。董卓被殺後,他一路潛行到河東,與賈詡等人見了一麵,又潛往南陽,在南陽隱居了兩三年,最近突然出現在孫策麵前。如果不是他自報家門,孫策也沒想到這個形容枯槁的老頭會是董卓曾經最信任的謀士李儒。

董卓為了收買人心曾經大舉征辟關東名士,但最後真正感激他知遇之恩並真心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隻有李儒。隻可惜董卓也不免好名的習氣,被名氣更大的並州名士王允的投效吸引,不再信任李儒,最後死在王允與呂布的謀劃之下,李儒隻能倉惶出逃。

這幾年,他一直隱居在南陽,本意是想為賈詡打探情況,但時過境遷,仇恨漸漸淡去,心情慢慢放鬆,他竟有在南陽養老的打算。南陽生活安定,學術風氣自由而濃鬱,又有本草堂的名醫看病,如果嫌熱鬧,附近還有不少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隱居,是個非常適合養老的地方。他本打算在南陽住一輩子,直到不久前,聽蔡邕有意重寫漢史,這才勾起了他的記憶,匆匆趕到平輿來。

他自己心裏有數,不管孫策和董卓有什麼樣的聯係,不管他和賈詡等人是不是盟友,董卓肯定會在曆史上留下惡名,而他也不例外,鴆殺弘農王的惡行即使是他自己也無法原諒,常常夢見弘農王來索命。這個惡行成了他的汙點,讓他無法立足,任何一個人,不管是不是支持朝廷,都不會輕易接納他。

找孫策,並不是想投效孫策,而是希望孫策出麵幹涉蔡邕,讓他筆下留情。

聽完李儒的來意,孫策也有點為難。他想了半晌,沒有直接回複李儒,而是取出一份文稿,請李儒鑒賞。這是他剛剛收到的《西楚書》,是蔡邕寫的西楚史初稿。漢朝初建後,曾經掀起一段反思秦政的風潮,像陸賈之類的儒生著書立,討論秦政得失,其中不少涉及西楚,算是留下了一些資料,這些資料後世大多散失,孫策也沒見過。蔡邕在東觀著史,看過不少,他又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居然寫下了二十萬言的《西楚書》。

西楚書隻有一篇本紀,也就是項羽本紀,內容有一大半和《史記》《漢書》的項羽傳記相同,隻是多了一些細節,蔡邕做了一些刪節和改寫,其中就有關於項羽殺子嬰的內容。孫策讓李儒看的正是這一篇,在蔡邕儒雅的隸書旁,孫策用楷書批了七個字:如實寫,毋須避諱。

朱砂寫成的字尤其顯目,李儒一展開就看到了,頓時心裏一沉。他放下了文稿,麵色灰敗。“多謝將軍,我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完,準備起身告辭。

孫策抬起手,示意李儒稍安勿躁。“文優先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亂世之中,誰敢自己手上沒有無辜饒鮮血?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將功折罪。將來九泉之下再見弘農王也能心安一些。”

李儒灰敗的眼睛中慢慢露出希望的光芒,他拱拱手,誠懇地道:“請將軍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