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子弟兵(2 / 2)

孫策征兵的對向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俘虜,從中挑選強壯的當兵。但這些人比較少,因為他們的舊主還在軍中,容易形成山頭;二是從百姓中征發。這些人還隻停留在孫策的計劃中,一直沒有進校

現在機會成熟了。盛憲的文章在吳郡、會稽形成了影響,激起了一大批少年從軍的願望,這時候發布征兵令,會有大批或者門戶寒微的子弟前來投軍。與普通招募的士卒不同,這些人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多的是為了建功立業,戰鬥的動機更強烈,也更容易接受嚴格的訓練。

孫策給蔡瑁下達命令,讓他印了大量的征兵令,發到裏一級,務必讓每家每戶都有機會看到這份征兵令。一裏多的百十戶,少的二三十戶,兩個郡加起來近三十萬戶,將近一萬份,如果沒有印刷術,僅是公文的抄寫工作就會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皇權不下縣,縣令長的命令隻能到鄉亭,不能真正傳達到每一個百姓的耳中,固然是官民勢力平衡的結果,這種客觀條件的限製也是重要因素。

現在孫策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將征兵令曾經貼到每一裏的裏門上,讓每一個百姓都有機會看到。

下達征兵令半個月,做好了充分的宣傳造勢後,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孫策從義從營派出一百餘人奔赴各縣,從應征的人中挑選合適的對象。這麼多人聚集到郡治是不切實際的,即使是到縣治也不太方便,所以這些人會到亭一級,讓應募的人在家門口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通過選拔,免得白跑一趟。

這都是後世征兵的通行做法,可是對這個時代來卻是一件新鮮事,一時間引起不少的轟動。這個時代募兵很常見,但大多是在人流密集之處樹起大旗,就地征募,很少能像孫策這樣深入亭裏精挑細選的,一是沒這實力,二是沒這意識,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精兵的重要性。

孫策選擇的時機非常重要。選擇的時間選在秋收前半個月,選擇結束,正是秋收,通過選拔的人也不是立刻趕到郡治集合,而是先回家收割,秋收後先在縣集中,順便將應繳的租稅送到縣倉,然後再集中到郡治準備集訓,節省一部分運糧的消耗。

在兵員到達之前,孫策已經收到花名簿,兩郡二十七縣,共征發了一萬兩千餘人,全是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身體強壯,幾乎都已經成家立業,育有子女,既有征戰立功的動力,又無滅門絕戶的後顧之憂。兩郡三十萬戶,一百二十幾萬人,隻挑出一萬多人,真正是百裏挑一。

拿著花名簿,孫策很開心。“這就是我的子弟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