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義利之辨(2 / 2)

荀彧撫掌而笑。“子初果然是經國濟世的良材,這個辦法好。”

楊彪道:“可這還是難免讀書饒非議啊。”

劉巴遲疑了片刻。“楊公,孫策最不喜歡的就是坐而論道、誇誇其談的讀書人,這些人就算離開長安也沒有其他去處,一時的非議,楊公毋須太在意。等將來關中形勢緩解,再重建太學,讓乃心學問的讀書人安心做學問、修史,他們自然明白楊公的一片苦心。”

楊彪接連歎了幾口氣。“文若,子初,我擔些罵名沒什麼,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麼做的後果?君子喻於義,人喻於利,你我在這裏談的可是全是利啊。那些讀書人難道僅僅是一些讀書人嗎?他們懷揣著對朝廷的忠誠而來,為的是義,我們卻要將他們拒之門外,這不合適啊。至於南陽郡學做的那些學問……”楊彪連連搖頭,顯然極不讚成。

劉巴沉默不語。他也是讀書人,不遠千裏來到長安,最能體會那些讀書饒感受了。如果他自己遭遇這樣的對待,他也會非常憤怒。但他對楊彪的看法也不能認同。楊家所傳的《歐陽尚書》是今文經,南陽郡學的邯鄲淳、胡昭等饒治學方法卻是古文經一路,而且走得更遠。楊彪對此不滿,恐怕還是今文經對古文經的歧視。時至今日,今文經的弊端已經如此顯著,他還抱著這樣的觀念不變,未免過於守舊。

荀彧不動聲色地看了劉巴一眼,淡淡地道:“司徒所言甚是。然,君子固窮,夫子厄於陳蔡,七日不食猶鼓弦而歌,若真能有誌於道,又怎麼會因一時貧困而生怨言?這樣的人傳不了大道,一時得失聚散無關大局,今日散之,明日再聚之便是。”

楊彪搖搖頭,神情凝重。“文若,此言差矣。孫策出身卑賤,讀書少,唯利是圖還情有可原,你可是荀君後人,家常淵源,怎麼和他和一般見識?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為政根本。雖治平用道德,亂世用權謀,卻也不能忘了教化。世祖勸學,誘之以俸祿,尊之以爵位,養士百年,這才有今日士風,如果因為眼前的困難,棄道德如敝履,就算撥亂成功又能如何,升平尚不可得,況乎太平。”

楊彪頓了頓,緩了顏色,語重心長的道:“文若,子初,我年已半百,大概是看不到升平之世了。苟利於國家,我可不在乎身後名,你們卻是朝廷的希望所在,不能亂了方寸。尤其是你,文若,子年幼,正需要你耐心輔佐,潛移默化,教以聖王之道,導之為堯舜之君,任重而道遠,動轍言利,絕非上策。履霜堅冰至,可不慎哉。”

荀彧頭皮發麻,楊彪雖然得溫和,這個指責卻是他承受不起的。他拜伏在地,汗如漿出。“謹遵楊公教誨,彧必當晨昏警惕,戰戰兢兢,不敢須臾有忘。”

劉巴皺著眉頭,悄悄地歎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