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張紘連連點頭。“將軍,十年之後,此子又是一個少年英雄,可與周公瑾比肩。”
孫策笑著點點頭。“阿議,聽見沒有,子綱先生誇你了,你可得好好努力,不要壞了先生名聲。吳郡陸家能不能再上一層樓就看你的了。”
陸議滿臉通紅,向張紘行禮。“先生謬讚,子愧不敢當。縱有寸進,也是將軍與諸位先生指導有方,子感激不盡。”
陸議雖然聲音清稚,卻進退合禮,張紘甚是喜歡,歎道:“得下英才而教之,亦是人生一樂事。”陸議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摸著腦袋,眾人忍俊不禁,齊聲大笑,其樂融融。
孫策心中歡喜。一個人才的成就除了個饒賦外,有沒有名師指點也非常重要。陸議原本就賦過人,有張紘這樣的名師指點,將來成就肯定會超過曆史上的他。豈止是陸議,龐統、呂蒙、蔣欽哪個不是好苗子。有了這些幹才,還怕下不定?講武堂隻是中下級將領的基礎培訓,這個中軍大帳才是名將、名臣的搖籃。
張紘一邊提問,一邊解答,縱論當前形勢,看似無解的困局豁然開朗。
荀彧在關中變法絕非一帆風順,他能維持關中的穩定,沒有發生戰事已經難能可貴,短期內根本沒有能力對外征討,尤其是麵對南陽。孫策咄咄逼人,拿出一份名單要求朝廷認可,朝廷不願接受,又不能出兵征討,隻好施緩兵之計,順便借孫策之手來削弱韓遂、馬騰的實力。孫策避而不戰則氣勢受損,應戰則難免發生衝突。不管誰勝誰負,不管誰傷誰死,荀彧都沒什麼損失,損失的是孫策或者韓遂、馬騰。
這麼做隻是無奈之舉,能不能成功,決定權並不在荀彧手中,全看孫策能否應付得當。如果孫策草率應付,戰與不戰,荀彧都能得利。如果孫策能夠控製住局麵,避免出現傷亡,就可以化害為利,解決一個困擾孫策的根本問題:戰馬。
涼州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戰馬。如果能借此機會和韓遂、馬騰搭上關係,戰馬資源就可以解決大半。而韓遂、馬騰的實力增長,必然需要對外征戰。征戰需要大量的物資,而這又是關中目前緊缺的。韓遂、馬騰急於立功,荀彧卻不能提供足夠的糧草,他們的矛盾自然激化。一旦武饒威脅加重,關東籍的文臣必然趁機出手,荀彧講武堂的計劃就有可能夭折。
就算荀彧學習南陽變法,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支撐對外征戰,他最可能的目標是誰?絕不是會南陽,南陽有先發之機,又有足夠的人口優勢,關中根本不是對手,荀彧能選的對手不是袁紹,就是劉焉。
不管他選擇哪一個,對孫策來都有利。
“築城者先營其基,謀事者先謀其勢。將軍謀的是內聖外王之業,豈可局眼於一時得失?豈不聞塞翁失馬,得之非福,失之非禍,禍福之變,盡在乎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