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計劃和王允當初的兩路夾擊南陽相似,但荀彧的計劃更紮實,步步為營,沒有奢望畢全功於一役。
荀彧的計劃很合子的心意,雖然算不上什麼萬全之策,至少有成功的希望。
可是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司徒王允如果不同意,怎麼辦?
荀彧最後提出一個建議:進王允為太傅,尊其爵位,讓他養老。由楊彪任司徒。楊彪是袁術的姻親,他出麵操辦此事,更方便與孫策協商,相信孫策不會一口拒絕。楊彪雖然隻比王允五歲,但他不像王允那麼偏激,做事更有手段。弘農楊家也是唯一能與袁氏相抗衡的世家,他主政比王允更合適。
子和伏完反複討論,覺得可行,最後同意了。
——
王允抱著被子,斜倚在床上,耷拉著眼皮,一動不動,如泥胎木偶,隻有花白的眉毛不時的抖動一下。
長子王蓋、次子王景、三子王定和從子王晨、王淩五人跪在病榻前,已經跪了近半個時辰。
王蓋在宮裏為侍中,荀彧找到他,向他曉明利害,讓他回家服王允,接受朝廷的安排,免得鬧得大家不愉快。王蓋一個人沒底氣,拉著兩個弟弟和從弟王晨、王淩一起來勸,但王允就是不肯鬆口,他們也是逼得沒辦法,隻好長跪不起。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們都很清楚這不是和王允商量,而是決定,不管王允同意不同意,子都將要放棄王允,他有了一個更年輕的王佐之才——荀彧。雖然不知道荀彧究竟為子出了什麼主意,子對荀彧的信任卻是有目共睹。
更何況他們也清楚王允因為固執犯了多少錯誤。短短幾個月,他就從力挽狂瀾的功臣變成了麵目可憎的獨夫,別呂布、曹操對他敬而遠之,就連士孫瑞、宣璠等人都和他鬧得不愉快,被罷免是遲早的事,隻是缺一個人站出來發言,缺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
畢竟鏟除董卓,王允是首功,誰也不想落下罵名。現在荀彧建議升王允為太傅,王景等人都可以因此入仕,已經是最好的結局。王允不答應,要死撐到底,不僅是拿自己的名聲和生命做賭注,更是拿子侄的仕途做賭注,他們豈能沒有怨言。跪了這麼久,他們已經有些不耐煩,不時的挪一下身子。
外麵傳來一聲輕咳,久不登門的士孫瑞緩緩走進來,見王蓋五人跪了一圈,他歎了一口氣,擺擺手,示意王蓋五人退下。王蓋五人如逢大赦,連連向士孫瑞拱手,魚貫退了出去。
王允眉毛微顫,猛然睜開雙眼,眼神淩厲。他哼了一聲:“君榮久不登門,也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