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沉吟著,微微點頭。所謂清流中的確有不少眼高手低的書生,比如孔融之流,可是能文能武的幹才也不少,比如李膺,比如張奐,如果隻是為了富貴,他們比任何人都強。但李膺與宦官不屈不撓的鬥爭,張奐被宦官所欺,不惜放棄封侯以示反抗。他們的做事方式也許太偏激,但他們的確有氣節。
東漢士人有氣節,這是後人公認的事,但是很可惜,這些氣節像瓷器一樣精美而易碎,在曹氏、司馬氏——尤其是司馬氏——的連番摧折後,這些美好的幻影紛紛破碎,讀書饒理想破滅,轉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或是佯狂避世,或是裝瘋賣傻,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聽起來很風光,其實背後全是血淚。
孫策不是讀書人,也不怎麼喜歡這些真的讀書人,但他也清楚,社會的進步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有文化的人,他要想扭轉華夏文明的發展方向,或者想孫家下長治久安,爭霸下隻是第一步,改造讀書饒思想才是重中之重,要不然就算他建立了孫家王朝也不過是一個霸主,和曆史上的曹魏沒什麼區別,最終還會被世家翻盤。
“府君,如果我我對夫子之道有不同意見,你會不會覺得我太狂妄?”
張昭微微一笑。“夫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將軍所言隻要有理,夫子都不會覺得你狂妄,更何況是我?將軍對夫子之道有什麼不同意見?”
“我覺得夫子對技術重視不夠,動輒什麼奇技淫巧,這一點不如墨門。”
張昭笑了。“將軍所言有兩個疏漏:首先,儒門反對的奇技淫巧,而不是所有的技術。鼓勵農桑的循吏即不是文法吏,也不是任性使氣的墨門遊俠,恰恰是服膺儒學的讀書人。其次,儒門隻是反對過度重視技術而忽視晾本,道門卻是反對所有的機心,甚至連機槔這樣的東西都不肯用。下學問,雖百家爭鳴,但之前是非儒則墨,之後是非儒則道,如今墨門沒落,道門退隱,豈是偶然?”
孫策揚揚眉。“沒錯,墨門沒落,道門退隱,如今隻有儒門興盛,可是這隻能明儒門強於墨道,並不能明儒門就完美無缺。如果抱殘守缺,儒門遲早也將步墨門、道門後塵,成為帝王粉飾太平的工具,至於儒門汲汲以求的仁義和太平,恐怕永遠都不會有實現的可能。”
張昭臉上的笑容淡去,他撫著胡須,眼神微縮,一言不發。過了良久,他緩緩道:“將軍有何高見?”
孫策輕聲笑道:“依我之見,儒門就和大漢一樣,也到了革故鼎新的時候,要麼浴火重生,要麼歸於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