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上了堂,指著堆滿簡牘的書架,笑道:“看到沒有,這些都是蔡伯喈收集的孤本古籍,有近千卷之多,隨便抄錄,隻是不能帶出這個院子。”\r
荀攸目瞪口呆,一句話也不出來。寬敞的講堂之上,三麵牆都是書架,上麵擺滿了用青囊裝起的簡牘,每一隻青囊上都掛著骨簽,上麵用絹秀的字體寫著書名,整個堂上散發著淡淡的墨香。\r
胡昭拉著荀攸走了旁邊的一間室,室四壁也全是書架,中間有一架寬大的書案,四周墊著竹席,擺著坐墊。案上有筆墨紙硯、研缽書刀,還有一些寫了字的紙,上麵字跡淩亂,似乎是草稿。胡昭在案幾坐下,探頭看了一眼,將那些紙推到荀攸麵前。\r
“這是什麼?”荀攸接過紙,卻看不太明白,上麵的字他幾乎一個也不認識。\r
“我們抄錄的一通古碑上的字,你猜猜,寫的是什麼?”\r
荀攸搖搖頭。他是讀過書,但不通古文。\r
“古本《易》。”胡昭笑道:“與今本《易》相異甚多,現在還在解讀之中,等全部解讀出來,估計研究《易》的大家有一半要撞牆。你荀家傳有易數,荀慈明故去之後,也就是荀仲豫算得上讀書種子。這樣的大事,他不來?”\r
荀攸沒吭聲,他緩緩放下手中的紙,沉默了片刻。“這就是你的大書?”\r
“不是。我的大書是以發現的古碑校勘史記中的楚世家,如果可能的話,也許會單獨寫一部楚史。”\r
荀攸驚愕不已。“周將軍即將南征,蔡伯喈又準備著史,你們這時候寫這樣的大書,財賦支撐得起嗎?”\r
“的確有些緊張,不過周將軍對我們的事很支持,他決定每年撥付五百金充作開銷,為時十年。”\r
“五百金也不夠吧,你們這麼多人。”\r
胡昭揚揚手。“我們人數不是特別多,也就是七八個人,都是想做點學問的書生,能保證溫飽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開銷,主要的開銷是紙張筆墨。好在南陽紙坊都很順利,以後會越來越便宜。對了,聽冀州也開設了不少紙坊,公達,是不是你們提議的?”\r
遇到荀攸,胡昭的心情一直很好,到這件事,他的臉卻陰了下來,很不高興。“冀州人模仿南陽的馬車,又模仿南陽的紙坊,那也就罷了,怎麼還派人來偷技術?最近這兩個月,十個紙坊有八個抓到細作,還傷了人,這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幹的事?”\r
“有這樣的事?”荀攸也是大吃一驚。他知道袁紹在冀州建紙坊,但冀州所產的紙質量不如南陽紙,成本也偏高,價格一直降不下來。因為開設紙坊的是袁紹的部屬,所以袁紹強迫冀州各郡縣都必須用冀州紙,引起了不少反對,一些郡縣寫給袁紹的公文時用冀州紙,寫其他公文時則用南陽紙,紙坊的生意一直不怎麼好。現在居然到南陽來偷技術?\r
見荀攸不似作偽,胡昭沒有再逼問,卻冷笑了兩聲。“嘿嘿,依我看,這汝陽袁家的家主遲早還要回到袁公路一脈。”\r
荀攸心中莫名一涼,隨即又有些隱隱的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