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你相信生聖人嗎?”
“不信。”郭嘉緩緩地搖頭,微微欠身,便有離席之意。“如此將軍不願,我不勉強。”
孫策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我也不信。”
郭嘉眼中露出異色,盯著孫策看了好一會兒,又坐了回去,靜聽孫策下文。
“奉孝相信夢中的事嗎?”
郭嘉眼神微縮。“將軍是趙簡子之夢,還是莊周之夢?”
“我不上來,一定要的話,莊周之夢庶幾近之。”孫策換了個舒服點的姿勢,斜倚在案上,一時出神。他不知道怎麼向郭嘉解釋,但他已經了實話。莊周夢蝶最接近於他此刻的感覺。他是哪一個孫策,有時候真不清楚。
郭嘉沉吟良久,輕輕籲了一口氣。“那將軍在夢裏又看到了什麼?”
“我夢見……大漢亡了,分崩離析,中原州郡混戰,烽火連,百姓十不餘一。”
“還有呢?”
“我死於刺客之手,然後便去了一個地方,有所見聞。”
郭嘉驚訝不已,盯著孫策看了好久,忽然笑了起來。“將軍這個夢不像莊周之夢,倒像是趙簡子之夢,而且很匆忙,這學問也支離破碎,不成章法。”
孫策哈哈一笑。“正要請奉孝指教。”
“郭嘉不才,敢為將軍運籌。”
“洗耳恭聽。”孫策翻身坐起,半個身子都伏在案上,興致勃勃地看著郭嘉。不管郭嘉是不是相信他的解釋,但他至少相信他的誠意,願意為他謀劃了。
“將軍募兵令言下,言汝南,言豪傑之士,唯獨不言朝廷,看似大逆不道,為何汝南人沒什麼反應?許劭當眾指出,為何應者寥寥?”
孫策愣了一下,也覺得有些費解。讀書人不是最講究尊卑有序、綱理倫常嘛,他們怎麼沒反應?
“其一,三統五德之深入人心,漢家將亡,土德將代漢之火德,舜後將代堯後,乃是朝野共知之事;其二,汝南人不敬皇權由來有自,猶勝他土。本朝初立,歐陽歙為汝南太守,政務之餘教授弟子數百人,後因贓獲罪,本是咎由自取,但汝南人守闕為歐陽歙求哀者至千餘人。高獲本與光武帝有舊,為救歐陽歙,不惜與子決裂。郭憲因廷爭不合,裝病不言,藐視子,人稱關東觥觥郭子橫。光武帝巡汝南,幸南頓縣舍,南頓縣吏民脅迫子,強求一年之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同為四世三公,汝南袁氏起兵關東,弘農楊氏隨子西遷,皆是民風使然。”
孫策茅塞頓開。怪不得許劭寧可血遁也不肯低頭,原來汝南人都這麼有個性啊。
“袁紹雖久蓄不臣之心,有改朝換代之誌,用心經營百餘年,棄豫州而據河北,欲效光武帝故事,看似得形勝之地,挾幽並精騎以自重,其實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欲爭下者,必爭中原,光武帝當年據河北而不取中原,非不欲,乃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