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辟和龔都不經意的交換了一個眼色,掩飾道:“我們奉孫將軍之命,駐紮在此,防備兗州刺史劉岱。孫郎有所不知,劉岱依附袁紹,一直對豫州心懷不軌,前段時間來奪豫州的周禺原本就是袁紹的人,好一場大戰。若非孫堅將軍英勇,豫州恐怕就要易手了。”
孫策知道不久前的那場戰鬥。這場戰鬥在曆史上隻有寥寥幾筆,關注的人不多,其實影響深遠,現在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就死在那場戰鬥中,公孫瓚和袁紹翻臉和這件事有很大關係。不過,他現在沒時間去想後續的發展,他注意到劉辟有明顯的敷衍之意。
他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劉辟、龔都招待他,並不是真和他們父子有多好,更多的是客氣,而這個客氣是建立在對孫堅武力的畏懼之上。從內心來,孫堅不相信他們,他們也不相信孫堅,大家互相提防,所以幹脆分兵駐紮,井水不犯河水。
不能孫堅處理不當,但這顯然不是最佳選擇。黃巾軍是什麼?是人口,是兵源。曹操之所以能異軍突起,占據兗州,最後還能和袁紹扳腕子,靠的就是收降的三十萬青州黃巾。強者補兵,羸者屯田,這是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孫堅放著汝南黃巾不管,讓他們自生自滅,實在是太浪費了。孫吳立國,最緊缺的戰略資源除了戰馬就是人口。人口哪兒來?征討山越。山越憑什麼要替你打仗?不服就打啊。為此和山越打了幾十年的仗,一直到孫權後期才真正擺平內患。
孫策動起了心思。他分析,劉辟、龔都留在汝南不走不僅僅是奉孫堅之命防備兗州的襲擾,可能還有另外一個意圖:向北,與黑山軍會師。這是黃巾軍最後的希望,百萬黃巾進青州就是想實現這個戰略目的,隻不過被曹操和公孫瓚截胡,會師失敗,最後隻剩下張燕在黑山苦苦支撐。
青州黃巾太遠,暫時撈不著,汝南黃巾卻在嘴邊上,不吃簡直沒理。要想把汝南黃巾真正拉攏過來,首先要斷絕他們北上的希望。比起青州黃巾,汝南黃巾勢力較弱,一直沒敢大舉北上,先是依附於孫堅,孫堅死後又依附劉備,最後被曹操征服。他們的心理防線遠遠沒有青州黃巾那麼堅固。
“中原百戰之地,非強者不能居。周禺雖敗,袁紹、曹操必然再來,袁紹兵強馬壯,曹操雖然不及袁紹,卻也不可覷,二位將軍可要做好戰鬥的準備才好。”
周瑜默默地喝著酒,卻豎起了耳朵聽孫策話。他看得出孫策在嚇劉辟等人,但是他想不出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身為世家子弟,他對黃巾軍可沒什麼好感,從內心裏就沒有聯合黃巾的意思,更談不上為他們出謀劃策。從現狀來看,孫堅想必也是如此心思,孫策這麼做就有點讓人猜不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