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裏常駐的菜譜有:百味羹,二色腰子,貨鱖魚,白肉,胡餅,湯骨頭,乳炊羊,鵝鴨排蒸,入爐細項,蓮花鴨簽,蔥潑兔,金絲肚羹,炒蛤蜊,洗手蟹等等,除了這些固定的大菜,還會有每天不同的小吃,像各類肉幹,砂糖冰雪冷丸子,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據刀紫蘇膏,脆筋巴子,煎魚等等。飲料一般是茶和酒,也會有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酸梅湯,銀耳湯等。
除了平常供應的吃食,到了特殊的節日,會有相應的時令小吃,比如清明節的青團,稠餳,麥糕,乳酪;端午節的粽子,水團;七夕節的國食;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蒸糕,臘八時節的臘八粥等等。種類豐富,應有盡有。
煙雨軒的酒是向官府購買酒曲來釀,除了自己售賣,也會賣給其他的腳店。平常供應的有桑落酒,蜜酒,竹葉青,芳春酒,紅曲酒等,白墨還自己發明創造了一些獨有的酒,一般是不售賣的——都是有特殊功效的,比如可以致幻,可以駐顏,可以忘憂。
在回到揚州的時候,白墨考察了城裏很多街市和店鋪,發現生意最好的就是做飲食的店鋪,而且迎來送往間能觀察到各色人等,三教九流,對於了解人世很有幫助。雲遊的這幾百年白墨也攢了不少錢,還有以前偶然得到,現在就成了古董的書畫,這些都用來盤下了這個兩層大客棧,以及交付一年的地租。
煙雨軒位於揚州最繁華的商業街,這裏常年燈火通明,夜市直到午夜時分才散去。但是白墨沒有營業到這麼晚,一般到定昏就打烊了。打烊後,得在廚房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食材,有些還得提前一天熬湯,醃製,發麵等等,往往也要到子時左右才能歇息。
“忙起來才有人世的感覺啊!”白墨擦擦額角的汗,笑著說道。
或許這樣為生活奔波忙碌,才真正叫做“活著”吧!
乞丐那些事兒
宋朝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急劇,貧富分化加速,城裏出現新的族群,叫做“乞丐”。揚州城的乞丐也不少,還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乞丐組織,分片區管理整個揚州城,各區的要飯人員互不幹涉侵擾,還頗有紀律。
煙雨軒所在商業街歸五袋弟子何老管,何老手下有二十餘名乞丐,老弱病殘者有,身強力壯者也有,有些是家道中落者,有些是好吃懶做者,也有些世外高人,就喜歡過這種討一頓是一頓的自由生活。常來找白墨討食物的幾個小乞丐(見第六章)也是何老管理的人員,何老安排他們每天去店裏討食,得到的吃食並不是屬於他們幾個小孩子,而是整個片區二十餘名乞丐瓜分。白墨對這個情況其實心知肚明,所以每次給他們的東西分量都特別足。
雖然是乞丐,但是何老一群人也不是白吃別人的——每到該去商業街各店家收“保護費”時,其他店家都是三兩銀子,唯煙雨軒隻收一兩。收了保護費後,何老還會給各店家發一張招財的黃紙——除了討個吉利,也是告訴其他乞丐,這裏已經收過保護費,不得來滋擾店家。
乞丐們的收入除了乞討所得,還有國家發放的“補助”——宋神宗頒布“惠養乞丐法”,凡是登記在冊的乞丐,每年十月入冬以後,每人一日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每三天發放一次,至來年三月最後一天停止。除了國家體係的救助外,還有士紳富民,佛家寺院自發組織的民間救濟——李府在寒冬時節會給舊衣物,棉被絮襖給乞丐;棲靈寺在菩薩生辰時會舉辦齋會,可以免費享用齋飯;白墨也會在臘八節時給乞丐們分發臘八粥。
“你以後想做什麼呀?”有一次白墨與其中一個小乞丐閑聊。
“我想當州官!”
“哦?”白墨詫異,“為什麼呢?”
“我想讓這世上百姓都豐衣足食,沒有乞丐!”
“真是鴻鵠之誌啊!”白墨感歎,“你覺得現在的州官做得不好嗎?”
“也不是啦,”小乞丐撓撓頭,“給我們發米的叔叔很親和,隻是我不想再過這種乞求施與的生活……”
“這樣啊,”白墨點點頭,“那加油呀,我送你一本習字冊,如果你能努力讀書,將來參加科考就能求取功名,造福百姓了。”